近一个世纪以来,柑橘黄龙病的防治工作耗费了几代科学工作者的心血研究、实践,以前各种专家们提出了大量的观点以及各种各样的防治方法,但是仍然解决不了黄龙病的根本问题,柑橘黄龙病依然肆虐于所有柑橘产区,每年造成数十亿元的损失。柑橘黄龙病是柑橘种植重要的危害性病害,农民将其成为柑橘的“癌症”,通常认为无药可治。严重流行时,常使大片柑橘区数年之内趋于毁灭。柑橘黄龙病主要表现为新梢发黄、枝叶硬化没光泽、根部腐烂、果实不成熟无价值。
跟以往所了解的专家对柑橘黄龙病的认识不一样,如今,柑橘黄龙病的病理研究、防控技术研究均有了较大的发展,现时仅以“脱毒苗―杀木虱―砍树”这三板斧来防治柑橘黄龙病是有待改进的,要想解决黄龙病问题,必须集有机化学、物理学、土壤学、植保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努力,对肥料搭配、农药施用、土壤改良同时对柑橘的根、茎、叶、果进行相应处理,才能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今天,小编分享几点国内外对柑橘黄龙病病理研究的新进展,供大家参考。
七点研究新进展一、柑橘黄龙病并不是传统认为的病毒病!已经被确认是一种称为韧皮部杆菌引起的细菌病害。该细菌寄生在柑橘韧皮部筛管细胞内,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对四环素及青霉素都敏感。可以通过嫁接传播,但不能通过汁液摩擦及土壤传播。在田间由一种称为柑橘木虱的昆虫进行传播,3龄以上的柑橘木虱若虫和成虫均能传播该病原,一次吸食到细菌后便能够终身传病。带病的柑橘接穗及苗木是黄龙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新区或新果园病害主要来自带病的接穗及苗木。在病区,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病果园中的病树。
二、柑橘是属于芸香科植物,因为芸香科植物分泌出来的体液为芸香液,含有醛基,属一种有机化合物,醛基由一个碳原子、一个氢原子及一个双键氧原子组成,但醛与土壤中的氮肥(如人为施放尿素或含氨肥料时)会产生化学反应,尿素分子中氨基上两个氢原子比较活泼,与甲醛醛基上氧原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其余部分相互连接为高分子化合物脲醛树脂,即形成胶膜,这是其一。这是芸香科柑橘属的特有现象,也是柑橘黄龙病致病的深层原因之一。
三、土壤中脲醛树脂胶膜的形成,在柑橘生长过程中,不断的从根部吸收养分输送到树体上,也带入了胶膜体,慢慢会导致一枝两枝的树枝筛导管首先堵塞,形成柑橘树前期插金花式部分黄化,营养输送受阻,最后会导致整株黄化,果实畸形不成熟。
四、柑橘的根部是由十二碳氢组成的纤维素,生长过程中都是有活性能旋转的单键,有互变异构体,但因脲醛树脂形成胶膜把根包住后,与根部组织反应变成了不能旋转的双键,没有互变异构体,缺少氧气也不能吸收养分而停止生长,所以造成柑橘树烂根腐根。
五、大量使用化肥使南方土壤形成生理酸性,芸香液中的醇和土壤的酸反应生成的醇酸清漆(胶体膜)也妨碍水份养分的输送,亦阻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移动性。
六、柑橘在同一地点种植生长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以后,土壤中的某些矿物元素严重不足,而果农自身的检测方法和手段有限,不能平衡施肥,也会导致柑橘树的大量黄化。
七、在柑橘种植地,普遍出现土壤有机质偏低。科学证明,柑橘果园土壤有机质大于2%时很少出现生理性黄化,土壤有机质偏低同时也令土壤里的有益菌群失衡,滋生大量有害菌,破坏植物生长环境。
在实验过程中要首先要重施有机肥,优化土质结构,改良土壤环境,从源头上阻碍导致柑橘腐根烂根的脲醛树脂胶膜的形成,并含有疏通筛导管功能的活性基,在营养元素方面,要及时补充柑橘需要的矿质营养元素及多种维生素、菌体蛋白、核酸、氨基酸、多糖、活性生长因子,大大改善土壤营养不均衡的状况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黄龙病的发生和蔓延。
老教授防控案例今年75岁的杨正庭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退休在家的杨正庭了解到柑橘黄龙病对果农打击很大,便思量着做一些试验,或许能治一治柑橘的黄龙病。年3月,杨正庭选定了位于博罗县横河镇石湖村的邓石水的柑橘园做试验。
据报道,邓石水的柑橘树是14年前栽种的,一共种了多棵。后来柑橘树得了黄龙病,产量逐渐降低。邓石水将柑橘树砍掉,改种杉树。在砍掉了棵柑橘树后,杨正庭让邓石水刀下留树,在留下的棵柑橘树中,杨正庭将果树都做了登记。经过检测,在棵柑橘树中,约有70多棵患上了黄龙病,而且不少树病情严重。
杨正庭在这个果园进行了“全生态农业技术系统”防控黄龙病的试验。他的核心技术是彻底停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使用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喷施新陈代谢光合促进剂及提高抗逆力的离子液。防治病虫、杂草则采用生物源农药和人工、机械除草。
年底,柑橘树开始挂果且质量不错。年,杨正庭将原来患黄龙病的柑橘树上的果实拿到华南农业大学做检测,结果表明,果实质量很好。今年是试验的第四个年头,柑橘树硕果累累,把枝头都压弯了。杨正庭说,按照这个趋势,这近棵果树再挂果5年不成问题。
小农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