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病虫害整理
荔枝毛蜘蛛危害症状:成螨、若螨刺吸荔枝、龙眼新梢嫩叶、嫩芽、花穗和幼果汁液。幼叶被害部在叶背先出现黄绿色的斑块,害斑凹陷,凹处长出无色透明稀疏小绒毛,渐变成乳白色。随着毛蜘蛛发展为害,受害部的绒毛增多,浓密,呈黄褐色,之后变成深褐色,似毛毡;被害叶也随之变形,扭曲浃状如“狗耳”;严重发生时,害叶可干枯凋落,影响树势。花器受害后畸形膨大,不开花结果;幼果受。防治方法加强果园管理,促进果树生长健壮,减轻毛蜘蛛为害。采果后结合修剪和冬季清园,剪除毛蜘蛛为害枝叶、过密的荫枝、弱枝和其他病虫枝,使树冠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减少虫源,且不利毛蜘蛛发生。控制冬梢,也可减少虫源。调运苗木时,注意剪去毛蜘蛛为害枝叶,防止毛蜘蛛传入新果园。

荔枝红蜘蛛

红蜘蛛是荔枝生长期间出现的一种虫害,严重影响了荔枝的产量,降低了农户们的种植效益。因此,农户们必须加强对荔枝红蜘蛛的防控措施。

危害症状:红蜘蛛主要危害叶正面,叶背部很少。一般多以中老叶上较多、嫩叶较少,也可危害果实。以锋利的口针刺破细胞而吸取汁液,叶片细胞被破坏而丧失叶绿素,造成叶片呈现黄白色小斑点,严重时造成叶片变褐至落叶。由于其体色暗红,加上蜕的白色的皮和黑色的排泄物,以及在其排泄物和所分泌的少量丝网上所黏住的灰尘,常给人以叶片脏污的感觉。

农业防治:加强肥水管理,促发梢期统一;及时修剪受害梢叶。

荔枝霜疫病

:荔枝自幼果到熟果、果柄、结果的小枝均可被害,高湿时叶片也发病。叶上局部褪绿,背面生白色霉层,病原菌的子实体,但通常此病发生盛期,叶片已老化,故田间叶片被害情况很少见。成果受害时,病斑不规则,无鲜明的边缘,潮湿时长出白色霉层,病斑扩展迅速,常全果变褐,果肉发酸,后期腐烂成肉浆,流出褐水。幼果受害后很快脱落,病部长白霉。

:病菌可能以菌丝体在病果和病叶上越冬。翌年春末夏初产生孢子囊随风雨传播,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侵入寄主叶片或果实为害。湿度是本病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梅雨季节,荔枝园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枝叶繁茂,通风不良,均可加重本病的发生。此外,近成熟的果实易感病,早、中熟品种(如“顶丰”、“黑叶”等)易感病。广州每年4月底到6月上旬,4、5月均温21—24℃,6月上旬25℃,低气温11—21℃,病菌靠游动孢子为害荔枝,侵染过程短,再侵染频繁,因此生产上经常流行。

(1)除去初侵染源。秋末冬初,结合清园彻底除去园内残叶、残果及落叶、落果,集中烧毁。(2)加强果园管理。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适当剪除徒长枝,增强通透性。

荔枝灰斑病

症状特征:荔枝灰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两面初生不规则形的褐色小斑,叶缘处居多,扩展后变成灰褐色,病斑上生小点状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均有发生。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辗转传播蔓延。也可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或随病落叶进入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温暖潮湿,郁蔽利于该病发生。

防治方法:

(1)发现病叶及时剪除,以减少菌源。

(2)控制湿度,加强通风。

荔枝茶黄蓟马

:成虫:雌虫体长0.9mm,体橙黄色。触角8节,暗黄色,一节灰白色,第二节与体色同,第三至第五节的基部常淡于体色,第三和第四节上有锥叉状感觉圈,第四和第五节基部均具1细小环纹。复眼暗红色。前翅橙黄色,近基部有一小淡黄色区;前翅窄,前缘鬃24根,前脉鬃基部4+3根,端鬃3根,其中中部1根,端部2根,后脉鬃2根。腹部背片第二至八节有暗前脊,但第三至七节仅两侧存在,前中部约1/3暗褐色。腹片第四至七节前缘有深色横线。头宽约为长的2倍,短于前胸;前缘两触角间延伸,后大半部有细横纹;两颊在复眼后略收缩;头鬃均短小,前单眼之前有鬃2对,其中一对在正前方,另一对在前两侧;单眼间鬃位于两后单眼前内侧的3个单眼内线连线之内。雄虫触角8节,第三、四节有锥叉状感觉圈。下颠须3节。前胸宽大于长,背片布满细密的横纹,后缘有鬃4对,自内第二对鬃***长;接近前缘有鬃1对,前中部有鬃1对。腹部第二至八节背片两侧1/3有密排微毛,第八节后绿梳完整。腹片亦有微手占据该节全部宽度,第二至七节长鬃出自后绿,无附属鬃。卵:肾形,长约0.2mm,初期乳白,半透明,后变淡黄色。若虫:初孵若虫白色透明,复眼红色,触角粗短,以第3节极大。头、胸约占体长的一半,胸宽于腹部。2龄若虫体长约0.5~0.8mm,淡黄色,触角第1节淡黄色,其余暗灰色,中后胸与腹部等宽,头、胸长度略短于腹部长度。3龄若虫(前蛹)黄色,复眼灰黑色,触角第1、2节大,第3节小,第4~8节渐尖。翅芽白色透明,伸达第3腹节。4龄若虫(蛹)黄色,复眼前半红色,后半部黑褐色。触角倒贴于头及前胸背面。翅芽伸达第4腹节(前期)至第8腹节(后期)。

:以成虫、若虫在嫩叶背面吸食汁液。被害叶片成带状,叶缘卷曲不能伸展,呈波纹状,主脉和侧脉淡黄绿色,叶肉呈现黄绿相间的小点,似花叶状,***后叶片失去光泽,僵硬,变黄,变脆,易脱落。幼苗受害,新梢顶芽生长受抑制,枝叶丛生或顶芽萎缩。

1、做好控制冬梢和冬季清园工作,剪除被害嫩梢并集中烧毁,减少食料源和越冬虫源。

荔枝叶枯病

危害症状:荔枝叶枯病主要危害果树叶片,病害***初发生在叶尖或叶缘,呈褐色,后变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暗褐色或紫褐色,略呈波状,病健分界清晰,后期病斑上现密集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传播途径:荔枝叶枯病的病菌在果树病部或病落叶上越冬,在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叶枯病在秋季发病较多,如降雨多或秋雨连绵时病害加重。叶枯病在6月初苗木即开始发病,大树于7月开始发病,8~9月为发病盛期,到10月发病较缓慢。

防治方法:

加强果树管理,增强树势,可减少病叶枯病的发生。

荔枝蝽蟓

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躲于叶背或树洞、石隙等处越冬。当温度在10℃以下时几乎不活动,此时突然摇树即坠落地上。每年3月气温达到6℃以上时即开始产卵,每次产卵14粒并排列成块,每只雌虫产卵5~10次。卵期与温度有关,气温越高,卵期越短,若虫孵化越早,荔枝受害越严重。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捉。利用蝽蟓的假死性,捕杀越冬成虫。蝽蟓在10℃以下活动力差,且又群集于密叶丛中。可在早晨突然摇树,使成虫坠落,集中捕杀或烧毁。

(2)利用天敌平腹小蜂防治蝽蟓。每年早春在荔枝蝽蟓刚产卵时开始放蜂,每隔10天放一次,连放3次。

荔枝灰白条小卷蛾

:成虫:雌蛾体长7~8毫米,翅展25~25.5毫米。头小、复眼圆形,黑色。额区毛丛疏松,黑色,两触角间的毛丛棕褐色。触角丝状,灰褐色。胸部翼片灰黑色,胸背灰黑褐色,腹面灰白色。足内侧灰白色,外侧灰黑色。前翅前缘区黑褐色,有钩纹,其余大部分为灰白色,且布有黑色小点。前缘2/3处有一近四方形斜置的黑斑。近顶角处有一自前缘伸达外缘1/2处的黑褐色带。内缘基部有一近方形黑白色相间的鳞斑;后段约2/3处具一较大的方形黑色鳞斑。顶角及其附近的缘毛黑色,臀角及其附近的缘毛为灰黄白色。后翅前缘由基部至端部灰白色,余为灰黑色,臀角宽大突出。雄蛾体略小,前翅为黑色与灰褐色相间;臀角处有一束灰白色的毛丛。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2~15毫米。头无颅中沟,头和前胸的背片和3对胸足均为黑色,中胸以后各体节为淡黄绿或绿色,腹足趾钩环形,单行3序,臀足单行3序横带。蛹:体长8.3~10毫米,宽2~2.3毫米,红褐色。羽化前一天腹部第8~10节为桔黄色,其余呈深黑色。舌状突的后端有一针状物伸至后胸后缘。后胸在舌状突的两侧缘有明显的凹沟。第2~7腹节上有两排小齿突。腹端具刺钩8根。发生代数未详。广东、广西一带,6月之前,龙眼荔枝园里发生的数量少,7~11月发生量较大,其中7~8月就其多发世代,常常同三角新小卷蛾一道发生,两者为害状酷似,但灰白卷蛾的虫苞多就将几张小叶缀在一起成较大的虫苞。苞内的幼虫期19~20天,蛹期8~9天。

:

荔枝灰白条小卷蛾1年发生代数未详。广西南宁一带,6月之前,龙眼荔枝园里发生的数量少,7-11月发生量较大,其中7-8月是其多发世代,常常同三角新小卷蛾一道发生,两者为害状酷似,但灰折卷蛾的虫苞多是将几张小叶缀在一起成较大的虫苞。苞内的幼虫期19-20天,蛹期8-9天。

:

(1)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工作,在龙眼荔枝的各次新梢期,坚持做到合理施肥,促使新梢抽发整齐健壮,缩短适宜卷蛾成虫产卵、繁殖所需的梢龄期,以减轻为害。

(2)人工防治:冬季清园,修剪病虫害枝叶,扫除树盘的地上枯枝落叶,消除部分虫源;结合中耕除草,铲除果园内的杂草,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在新梢期、花穗抽发期和幼果期,巡视果园或结合疏花疏果疏梢,发现有卷叶虫苞、花穗、弱密梢和幼果受害时,加以捕杀。

荔枝溃疡病

危害症状

发病初期,树皮无泽,颜色不鲜明,以后逐渐皱缩,树皮粗糙龟裂,随着龟裂扩大加深,部分皮层翘起、剥落。严重时病害延及木质部,当病斑扩展环绕枝条时,使患部以上枝条叶片变黄逐渐脱落,致使树势衰弱,甚至整枝枯死。

防治方法

① 中耕除草,增施磷钾。对发病树,应做好树盘的中耕除草,果园挖沟排水,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及时追施促梢壮梢肥,培育健壮枝梢,增强树势,可减轻发病。

② 剪除病枝,合理修剪。对发病较重的枝组或一些次级骨干性大枝,要结合修剪,及早剪除并集中烧毁。对较为荫蔽的树冠,放梢前进行修剪,改善树体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生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

荔枝霜霉病

危害症状

荔枝霜霉病主要危害荔枝的果实、花穗等。荔枝一旦染上霜霉病,会产生褐色病斑,严重时甚至导致落花、落果和烂果,严重影响荔枝的产量和鲜果品质,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做好荔枝霜霉病的防治工作,是实现荔枝种植产量效益的关键。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良种。

②加强栽培管理,适当稀植,采用高畦栽培:浇小水,严禁大水漫灌,雨天注意防漏,有条件的地区采用滴灌技术可较好地控制病害。

③冬季果园枯枝落叶、杂草及树上烂果等,予以深埋或集中烧毁,可大量杀灭越冬病菌,结合深翻,把病果和病叶埋于土中。

荔枝卷叶蛾

危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危害荔枝的嫩芽、嫩叶及花穗,盛发于荔枝花期,常吐丝将荔枝花或数片嫩叶缀合在一起,幼虫躲在其中危害,造成花穗枯萎,无法挂果,直接导致荔枝减产,影响农民收益。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①加强管理,合理施肥,促使每批新梢抽发整齐健壮,缩短嫩梢期,减少卷叶蛾产卵和繁殖***短时间,以减轻危害。②冬季清园,修剪病虫害枝叶,枯枝落叶,减少越冬虫口基数。③结合中耕除草,铲除果园内的杂草,消除部分虫源。

人工防治在新梢期、花穗抽发期和幼果期,结合疏花疏果疏梢,捕杀或剪除卷叶虫苞或受害的花穗、幼果等;巡视果园时随时摘除卵块和蛹,捕捉幼虫和成虫。

物理防治:成虫盛发期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或用糖醋液诱杀(糖醋液=2份红糖+1份黄酒+1份醋+4份水)。

荔枝炭疽病

荔枝炭疽病炭疽病是荔枝幼龄树的重要病害,主要为害枝梢、叶片及果实,严重影响幼龄树的生长发育。病原Colletotrichumsp.(英文名)称刺盘孢属,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荔枝炭疽病症状特征

叶片:叶片上的症状分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慢性型:叶片病斑多从叶尖开始,亦会从叶缘、叶内发生的,在嫩叶已充分张开,但还未转绿时开始发病。初在叶尖出现黄褐色小病斑,随后迅速向叶基部扩展,呈状病斑,严重时,整个叶片的二分之一至五分之四以上均呈褐色的大斑块,健部和病部界线分明。前期叶面和叶背均为深褐色,健部和病部交界处颜色更深,呈赤褐色至黑褐色,到后期病部叶面为灰色,叶背仍为褐色。叶缘或叶内发病的则呈椭圆或不规则形的病斑。潮湿时,叶背病部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病叶向内纵卷,易脱落。

急性型:一般多在未转绿时的嫩叶边缘或叶内开始发病,初为针尖状褐色斑点。后变为黄褐色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凹陷病斑,直径为5-16毫米。初期有不明显轮纹,后期呈黑褐色,病部易破裂。后期叶背病部生深黑色小粒点。嫩梢:顶部先开始呈萎蔫状,然后枯心,病部呈黑褐色,后期整条嫩梢枯死。嫩梢一般发病较少,多在阴雨天气下呈急性型发生,在春、夏梢上有少数嫩梢发病,秋梢很少发生。

果实:在幼果直径10一15毫米时开始发病,先出现黄褐色小点,后呈深褐色,水渍状,健部和病部界线不明显,后期病部生黑色小点。一般只侵染果皮,后期果肉腐烂,味变酸。但这种症状出现较少。

荔枝炭疽病发病规律

荔枝炭疽病的初侵染源是树上和落到地面的病叶。越冬菌态是病组织内的菌丝体和病叶上的分生孢子。荔枝炭疽病以雨水及气流(风)均可传播,而又以雨水传播为主。叶片发病始于4月中旬,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次发病高峰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第二次发病高峰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以后,病害发生较轻。即春、夏梢发病重,秋梢发病轻。如8-9月遇阴雨天气,则可能出现第三次高峰期,秋梢也会严重感病。果实于4月下旬开始感病,一般早熟品种发病少,迟熟品种发病较多。

荔枝炭疽病发病条件

1、品种荔枝品种间的抗病性有较大的差异。严重感病的有五华蛀核荔、桂味荔枝、淮枝荔枝等;三月红、黑叶荔枝、水东等品种则感病较轻。

2、生育状况此病一般只侵染一定发育阶段的幼嫩组织,对则抽发的新梢嫩叶和已经成熟的器官都不易侵入。

3、气候本病发病温度为13-38℃,适温度为22-29℃,在高温高湿多雨条件下易发生。

4、伤口荔枝叶片发病一般为慢性型,病斑较大,长可达l50毫米以上,一片叶仅留叶基l0毫米左右绿色。暴风雨、台风及害虫(荔枝熔、介壳虫等)严重使植株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入侵、传播,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荔枝炭疽病也是荔枝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近几年来在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发展较快,一、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深翻改土,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切忌偏施氮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本身的抗病力。二、消除菌源冬季彻底清园,剪除病叶、枯梢,集中烧毁。

荔枝霜疫霉病

荔枝霜疫病是荔枝果实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在广东、广西、福建都有发生,可造成大量落果和烂果,严重影响鲜果贮藏和外销。霜疫霉病主要为害近成熟的果实,亦可为害青果和叶片。果实受害多从果蒂开始,初在果皮表面出现褐色不规则病斑,以后扩大到全果变黑,果肉腐烂成浆,有刺鼻的酒味和酸味,并流出黄褐色汁液,病部表现长出白色霉状物。叶片受害先是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大成淡黄色不规则形病斑,天气潮湿时,表面长出白色霉层。

荔枝霜疫霉病病菌分布

荔枝霜疫病是荔枝果实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在广东、广西、福建都有发生,可造成大量落果和烂果,严重影响鲜果贮藏和外销。

荔枝霜疫霉病染病特征

荔枝霜疫霉病,学名为PeronophythoralitchiiChenexKoetal.,属属鞭毛菌,嫩叶受害后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病部正面和背面都呈现白色霉状物;未完全老化的叶片受害时,通常在中脉处断断续续变黑。并沿中脉出现褐色小斑点,而后扩展成为淡黄色不规则的病斑。完全老化的叶片不受感染。花穗受害后变褐色腐烂,病部产生白色霉状物。结果的小枝、果柄上病斑呈褐色。病部与健部的界限不明显,高湿时产生白色霉层。果实受害后,其上任何部位都可产生不规则、无明显边缘的褐色病斑。潮湿时病部长出白色霉层,随后病斑迅速扩展,全果变褐,果肉发酸或糜烂,流出褐色汁液。病果易脱落。

荔枝霜疫霉病易感植物

霜疫霉病主要为害近成熟的果实,亦可为害青果和叶片。果实受害多从果蒂开始,初在果皮表面出现褐色不规则病斑,以后扩大到全果变黑,果肉腐烂成浆,有刺鼻的酒味和酸味,并流出黄褐色汁液,病部表现长出白色霉状物。叶片受害先是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大成淡黄色不规则形病斑,天气潮湿时,表面长出白色霉层。荔枝霜疫霉病是荔枝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为害花穗、果穗、果实和嫩叶,引起干花、落果和落叶。

防治:⒈在果实采摘后及时清洁地面病果、烂果,修剪树上枯枝,并集中烧毁,可以减少菌源。同时要加强管理,合理施肥,防止果园郁蔽,通风透光,有利减轻病害的发生。

荔枝小灰蝶

荔枝小灰蝶,鳞翅目灰蝶科(Lycaenidae)玳灰蝶属。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以幼虫蛀害荔枝果核,偶尔也食害龙眼果核。被害果常不脱落,蛀孔口多朝向地面,孔口较大,近圆形,除1龄幼虫有时在孔口有少许虫粪外,一般果核蛀道和孔口无虫粪。

荔枝小灰蝶形态特征

成虫中型蝶类,触角棍棒状,黑褐色,鞭节各节间有一环白色的鳞毛,棒状节末端黄白色。后翅有细小的尾状空,长6-8毫米。臀角内侧有一圆形突,圆突中央为一黑色点,周围黄色,外圈黑褐色。腹部背面红色,腹面灰白色。雌雄异型。雌体长12-17毫米,翅展29-42毫米,前、后翅灰褐色,但反翅后缘灰白色。雄体长14-16毫米,翅展36-41毫米。前翅基部红色,前缘和外缘具一条黑褐色带;后翅基部和前缘黑色,其余为红色。卵近球形,底平,顶部中央微凹,长0。55毫米,宽0。8毫米,卵表面具多角形的刻纹。幼虫体粗短,扁圆筒形,末龄幼虫体长16-20毫米,紫灰黄色,背面色较深。头小,常缩入胸部,取食时伸出;后胸和腹部第1、2、6节灰黑色,后端斜截,胸、腹足短且隐蔽。蛹圆筒形,粗短,体长13-16毫米。背面紫黑色,有褐斑和棕黄色短毛。腹面淡黄色。

荔枝小灰蝶生活习性

此虫在中国华南地区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树干表皮裂缝或洞穴内越冬。代幼虫于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为害荔枝果实。幼虫历期14-16天,预蛹历期2-3天,蛹历期7-11天。成虫昼出,第2、3代成虫产卵在龙眼果蒂基部,卵受害较重。幼虫一般从果实中部蛀入,取食果核,每一头幼虫一生可蛀害2-3个果实,夜间转果为害。当果实长大至果肉包满果核,极少受其侵害。被害果一般不脱落。幼虫老熟爬离害果,在树干皮层裂缝等隐蔽处化蛹,福建省福州地区年发生3代,5至6月代幼虫为害荔枝果实,第二、三代幼虫转害龙眼果实,盛发于6至7月。福建闽南年发生4代,幼虫蛀食果核,1只幼虫食害2至3个以至10多个果实。幼虫夜出转果为害,老熟幼虫在树干缝中化蛹。

防治方法

结合防治异形小卷蛾兼治,但对虫口密度较大的果园,还应作针对性的防治。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抵抗力,科学修剪,将病残剪除,调节通风透光,保持果园适当的温度,结合修剪,清理果园,减少虫源。清除园地上落果。冬春季实行树干涂白,以杀死部分越冬虫蛹。检查幼果,及时摘除虫果。

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wfh.com/jbpj/119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