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细菌性病害混合来袭,加强预警与识别!
导读:今年番茄价格稳中有升,让人欣喜,但番茄病害时有发生,不能不防。年8月初,我们在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有地区部分番茄叶片叶缘坏死干枯,仔细观察这些叶片上还有轻微斑点,根据其田间症状表现,初步判定为番茄细菌性溃疡病。后经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该种症状的番茄除了感染了细菌性溃疡病,还感染了细菌性斑点病。
番茄上病害发生较多,而且发病症状有时非常相似,所以了解每种病害发病症状,便于准确识别和及时防治,减少损失。细菌性病害是番茄上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类病害,番茄细菌性溃疡病和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作为细菌性病害,其现有防治方法虽然大致相近,但是其致病病原迥异决定了二者有着诸多区别,小编现将番茄上这两种细菌性病害的田间发病典型症状、致病病原、发生流行因素等的区别总结如下,以便于农友们加强认识、便于区分,及时防治。
一危害现状1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番茄细菌性溃疡病(Bacterialcankeroftomato)于年首先发现于美国密执安州的一座温室内的番茄上,年曾在密执安州和纽约州发生并流行,给当地生产造严重危害。此后该病迅速蔓延至世界多个番茄产区,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检疫病害。目前该病害遍布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涵盖了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在内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我国的老一辈植物病理学家曾发现疑似番茄溃疡病病果,年在京郊发现并验证了番茄细菌性溃疡病在我国发生。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异常变化及番茄种植规模的扩大,番茄溃疡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目前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河北、河南、山东、上海、海南、重庆、湖北、贵州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当地的番茄种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今年5月份该病害曾在山东寿光发生。番茄细菌性溃疡病作为检疫病害,连续成为年、年公布的《全国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的“座上宾”,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该菌也“赫然在列”。
2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番茄细菌性斑点病(Bacterialspeckoftomato)首次报道于年,此后相继在美国、英国、前苏联、加拿大、法国、南非、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中国的台湾省有发生报道。21世纪初,在我国东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天津等地陆续有该病发生的报道。近年来,随着我国番茄保护地种植面积的增加,该病发生有上升的趋势,一般可造成减产10%~30%,严重减产50%以上,对我国番茄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该菌同样“荣登”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二田间发病症状1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番茄溃疡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其发病往往变现为局部症状和系统性症状。局部症状往往是番茄叶缘出现褐色病斑,伴有黄色晕圈,逐渐枯干,随着病情加重,叶缘向上内卷有时叶片内也有黑色小斑点,如果条件适宜,防控不及时,蔓延至整株番茄,引起系统性症状。番茄溃疡病在果实上的典型症状是产生中央暗褐色疮痂状隆起,边缘乳白色“鸟眼”斑。如果是种子带菌或者由伤口直接侵入番茄的维管束组织,往往会表现为维管束往往会变色,严重者可出现髓部中空,叶片系统性萎蔫,最终整棵枯死。
为害叶片,叶片边缘坏死
为害果实,形成“鸟眼斑”
2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主要为害番茄叶、叶柄、茎、和果实,尤以叶片和未成熟果实最明显。发病时期从苗期开始就有表现,同一植株叶片先感病,茎和花后感病。叶片染病,产生深褐色至黑色斑点,早期晕圈不明显,后期黑色斑点四周常具黄色晕圈;如果湿度较大,条件适宜,病害加重,可蔓延至叶柄和茎,由点状蔓延呈长条形,似机油涂抹,该处区别于番茄晚疫病,湿度大时,番茄晚疫病病斑上产生灰白色霉层;幼嫩绿果染病,初现稍隆起的小斑点,周围长时间保持绿色。
为害叶片形成黑褐色小斑点
为害果实,形成隆起的褐色小点
为害茎秆,形成褐色条形斑
上述症状均为较为典型症状,“天有不测风云”,不同生产条件下,其田间症状可能有所差异,还需要结合当地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差异较大,不能确诊,尚需要其它手段,如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检测验证。
三病原菌引起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病原菌为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michiganensissubsp.mchiganensis,属于后壁菌门,棒形杆菌属。该病原菌为好氧细菌、革兰氏阳性菌,菌体短杆状或棍棒形,无鞭毛,无芽孢。
引起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pv.tomato,属薄壁菌门,假单胞菌属。该病原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荚膜,无芽孢;菌体杆状,直立或稍弯,单细胞,有1至数根鞭毛。
四发生和流行因素1、二者均可种子带菌,种子表面或者内部都能携带病菌。种苗带菌,是二者长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2、土壤带菌,病残体带菌,是二者翌年番茄细菌性病害的重要菌源。
3、病原菌存在于土壤里的病残组织中,可存活2~3年。在田间或温室,病原菌通过水、培养料和修剪刀等传播,由植株的伤口、叶毛、根、气孔和其他自然孔口或幼嫩果实表面侵入植物组织。果实上的病斑是通过风雨或喷灌时从病汁液上滴下的带菌水传播的。花柄染病后病菌经维管束进入果实的胚,侵染种脐或种皮,致种子内带菌,病健果混合采收时,病菌黏附在种子上致使种子带菌,种子内外层都可带菌,种子带菌率一般为1%~5%,严重可达53.4%,种子带菌率1%时能迅速引起病害流行。如果苗床土壤带菌,病株可达50%以上。远距离传播靠带菌种子、病株。
当然除却上述原因,田间不当栽培管理方式,如偏施氮肥、整枝打杈不当、清理不及时等有助于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此外雨水、积水等也能加重病害发生。
五综合防治要点1加强检疫番茄细菌性溃疡是全国乃至进境检疫对象,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是进境检疫对象,应加强种苗检疫工作,严防其进入无病区,避免感病区菌源的扩展。
2种子处理在既无良好的抗病品种,又无理想的化学防治药剂情况下,应采用消灭带菌种子来防止该病的发生。
(1)发酵法。将可疑病果打碎成浆状,不要加水,直接装在容器内发酵4d,每天搅拌2次,使全部种子都淹没在发酵液中,发酵温度始终控制在2l℃左右。虽然提高温度可增强发酵物的化学杀菌作用,但却降低了种子的活性,应当避免。发酵完毕后,立即取出种子洗净、晾干备用。此法可杀死种子表面的全部病菌和种子内部的大部分病菌,在许多国家广泛采用。
(2)醋酸浸种法。新鲜种子在0.8%的优质醋酸溶液中(用水稀释)浸泡24h,干种子则浸泡在0.6%的醋酸溶液中,温度也保持在21℃左右,大约lkg种子用8L醋酸溶液,浸泡后也需洗净晾干。
(3)温汤浸种法。该法是防治细菌性种传病害的常用方法。番茄溃疡病菌的致死温度为53℃10min,将干燥种子放入55℃的恒温水槽中浸泡25min,期间不断地搅拌,可杀死种子内、外的溃疡病菌。并兼治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和细菌性叶斑病。温汤浸种法多用于当年新种籽,1年以上的陈籽不宜采用,以免影响发芽。
(4)次氯酸钠溶液浸种法。这是欧美地区的常规种子消毒法。种子在1%次氯酸钠溶液中(用水稀释)浸泡20~30min,然后用清水洗净,新、老种子都可采用。此法简便易行,可杀灭种子表面细菌和钝化附着的烟草花叶病毒。
(5)盐酸溶液浸种法。种子在5%盐酸溶液中浸泡5h,清水洗净后播种。美国常将此法与发酵法结合起来,即将果实捣碎成浆状物后,加入四分之一体积的盐酸(含量36%~38%的市售品),在室温下搅匀后放置半小时,对种子表面的细菌和PMV都有作用。
3关于抗病品种针对这两种番茄细菌性病害抗性基因和抗病育种工作一直在研究当中,目前尚没有优良的抗性番茄品种,有一些番茄品种表现出较高的耐病性。
4农业防治措施农业防治加强田问管理,一旦田间有番茄溃疡病发生,应及时拔除病株,清除田间病残体,将病残体深埋或销毁,同时对疫情发生区土壤进行药剂处理,尽量减少病菌传播的可能性。合理轮作对有番茄溃疡病发生记录的田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与其他非茄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能有效地降低田间病菌的数量,控制病害的发生。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残植株并用药,可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倍液,或亿活芽孢/克荧光假单胞杆菌可湿性粉剂倍液喷雾防治。田间施药时,铜制剂应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防治效果会更好,且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编者的话多彩美味的番茄,“形形色色”的病。我们在享受美味的番茄及其制品带来的享受的同时,我们的种植人员却时常因番茄病害的发生而苦恼不已,无奈之余,不明就里的他们有时只能“忍痛割爱”—清棚,一旦病害发生,快速、准确的明确番茄病害发生的病因和致病病原对于病害的防治至关重要,对症下药,往往能挽救相当一部分损失。种植和农业科学的研究密不可分,农业科学源于种植,终归解决种植问题,希望联动再多一点,农业、种植再好一些。
斑点类药物防治:
产品性能(用途):
本品是农用抗菌素,具有较强的内吸性,该药主要干扰氨基酸的代谢酯酶系统,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菌丝伸长和造成细胞颗粒化,但对孢子萌发无影响。全打型配方,防治各种作物的靶斑病。引领作物杀菌先锋,安全高效。
(产品众多,详细请
为解决蔬菜生产中疑难病虫害及症状相似病害诊断问题,突破传统靠症状诊断病害的弊端,从病原菌层次,精确判断病害,避免因误诊,贻误病情请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最好白癜风能治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