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敷”可以治疗和预防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
功效三伏贴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可以说“冬病夏治”配合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例如对于呼吸系统的疾病来说,冬病夏治对于哮喘病、老慢支、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采取三伏天外贴敷药方法,是祖国几千年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患者能起到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是现代规范治疗的一项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夏天是一个不应放过的最佳治疗时机。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这类病特别容易复发。冬季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在夏季,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达到痊愈的目的。疾病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夏治”是选择夏天炎热季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
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些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亦可配合针刺、汤药等方法,可以减轻冬季发病的症状。
日期“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传统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节气中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而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遵照古籍,这是一年之中最炙热的三天,亦即所谓的初伏、中伏、末伏,来施行贴药治疗。
适应症经中医辨证论治属虚寒证的疾病。如:
1.小儿体虚容易感冒、反复感冒、咳嗽难愈,过敏性疾病如鼻炎、哮喘等,咽炎、扁桃体炎、遗尿、消化系统方面如小儿厌食、小儿积滞、肠炎、腹胀、腹泻等,阳虚寒胜者;
2.成人的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溃疡病,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
3.反复发作疼痛类疾病:痛经、子宫内膜移位证、子宫腺肌症、慢性盆腔炎(寒性)、产后身疼、月子病、更年期综合症等,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颈肩腰腿痛、痛风、虚寒头疼、胸腹痛、风湿性关节炎等;
4.亚健康调理、任督二脉不通;
5.由于免疫力低下、内分泌失调所致的各种疾病。
贴药方法三伏贴就是三伏期内,在患者背部特定治疗哮喘的部位上,贴上化痰定喘的益气贴,以减缓气喘的发作,对于常年受气喘、过敏病所苦的病患,就能有所改善。在这期间,过敏、气喘等疾病症状较轻,毛细孔张开,易由皮肤吸收药效,将配方中药磨粉后,制成敷贴,贴于对症的穴位上,即完成三伏贴。
正常反应
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2.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3.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皮肤科就医。
注意事项1.贴敷后不宜剧烈运动,远离空调、风扇、冷饮,冷水澡,禁食生冷水果如西瓜、香蕉、苹果及非应季水果;肉类;辛辣刺激如葱姜蒜辣椒;发物如韭菜等。以进食小米粥油等清淡饮食为好。
2.贴敷后4小时后取下,儿童可2小时后取下。除非极敏感体质,一般不会起泡。如果贴敷过程中有过敏,刺痛,强烈灼热感,皮肤发红,起水泡等不适,请立刻结束贴敷。
不适合敷贴人群1.极易过敏体质、瘢痕体质、接触性皮炎、皮肤病患者、皮肤溃烂或对胶布过敏者不适合。
2.实热证明显者不适合:口干、口渴、口臭、便秘、易饥易食等。
3.孕妇,月经期不适合。
4.2岁以下儿童不适合。
5.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不适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