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病治疗药物
01
抑酸药
(1)质子泵抑制剂:临床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卓-艾综合征(ollingerellisonsyndrome)等疾病。
奥美拉唑临床主要应用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每日1次,每次20mg,疗程为4周、6周或8周不等。不良反应1.1%~2.8%,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失眠、外周神经炎等神经系统表现;在消化系统方面可见口干、恶心、呕吐、腹胀;其他可见男性乳腺发育、皮疹、溶血性贫血等。
①本品与华法林、地西泮、苯妥英等药合用,可使上述药物体内代谢速率减慢;②慢性肝病或肝功能减退者,用量宜酌减;③长期服用者,应定期检查胃黏膜有无肿瘤样增生。
兰索拉唑第二代质子泵抑制药。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理作用与奥美拉唑相同,同时也有升高胃泌素、胃黏膜保护作用及抗幽门螺杆菌作用,但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及抗幽门螺杆菌作用较奥美拉唑为强。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约85%。泮多拉唑(pantoprazole,喷妥拉唑)与雷贝拉唑(rabeprazole)属于第三代质子泵抑制药。本品口服后吸收迅速,虽然半衰期短,然而一旦抑酸作用完成,可持续很长时间。两药的抗溃疡病作用与奧美拉唑相似,但泮多拉唑在pH3.5~7条件下较稳定。研究显示,雷贝拉唑在抗胃酸分泌能力和缓解症状、治愈黏膜损害的临床效果方面远优于其他抗酸药物,雷贝拉唑体外抗pH作用较强。雷贝拉唑和泮多拉唑对肝脏CYP酶系统的亲和力较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弱,大大降低对其他药物代谢的影响,使药物治疗变得更加安全。不良反应轻微,发生率约2.5%。
(2)H2-受体拮抗剂:对基础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进食、胃泌素、迷走兴奋以及低血糖等诱导的胃酸分泌也有抑制作用。因此本类药物对于基础胃酸分泌及夜间胃酸分泌都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临床上此类药物应用可减少夜间胃酸分泌,对十二指肠溃疡具有愈合作用。因此成为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疾病的首选药物。此外,亦可应用于无并发症的胃食管反流综合征的治疗和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西咪替丁(cimetidine,甲氰眯胍)口服每次~mg,每日~mg。饭后和临睡前各服一次。亦可在睡前一次服用mg。疗程一般为4~6周。对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有良好疗效。雷尼替丁(ranitidine)口服每次mg,每日两次,或睡前一次服用mg,4周为一疗程。
法莫替丁(famotidine)法莫替丁作用与西咪替丁相似,但抑制胃酸分泌作用较强,约为西咪替丁的40倍。口服每日两次,每次20mg,4~6周为一疗程。
尼扎替丁(nizatidine)作用与雷尼替丁相似。但生物利用度更高。不抑制肝药酶,无抗雄激素作用,也不影响血液中催乳素浓度。
发生率较低(3%)。以轻微的腹泻、便秘、眩晕、乏力、肌肉痛、皮疹、皮肤干燥、脱发为主。较为少见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嗜睡焦虑、幻觉、谵妄、语速加快、定向障碍等,可能发生于静脉注射给药之后。其他不良反应包括少数患者出现血细胞减少。长期大剂量使用西咪替丁,对内分泌系统有所影响,原因是与雄性激素受体结合,拮抗其作用,偶见男性出现精子数目减少,性功能减退,男性乳腺发育,女性溢乳等。偶见心动过缓、肝肾功能损伤、白细胞减少等。
西咪替丁是肝药酶抑制剂,可抑制苯二氮草类、华法林、苯妥英、普萘洛尔、茶碱奎尼丁等药物在体内转化,使上述药物血药浓度升高。
(3)M-胆碱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替仑西平等。由于其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较弱,不良反应也较多。目前已较少用于溃疡的治疗。(4)胃泌素受体阻断药:丙谷胺,但疗效不如H2RA,现已少用02
抗酸剂
弱碱性物质,中和胃酸,胃蛋白酶活性↓,减轻对胃粘膜的刺激和腐蚀,用于PU缓解腹痛辅助治疗。大多制成复方制剂,以增强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如胃舒平及三硅酸镁复方制剂等。
代表药:铝碳酸镁、氧化镁、氢氧化铝、三硅酸镁
03
粘膜保护药
通过促进胃黏液和HC03-分泌,刺激前列腺素合成,改善黏膜血流或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增强黏膜抵抗力
(1)前列环素衍生物:米索前列醇临床上用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并有预防复发作用。对长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性溃疡、胃出血,作为细胞保护药有特效。因能引起子宫收缩,尚可用于产后止血。
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3%,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腹部不适;也有头痛、头晕等。孕妇及前列腺素类过敏者禁用。
(2)硫糖铝临床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及幽门螺杆菌感染。
①本药在酸性环境中起保护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作用,故不宜与碱性药合用;
②本品与布洛芬、吲哚美辛、氨茶碱、四环素、地高辛合用,能降低上述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③本品可减少甲状腺素的吸收。
其他具有胃、十二指肠黏膜保护作用的药物有:
(1)胶体次枸橼酸铋(colloidalbismuthsubeitrate,三钾二枸橼酸铋,枸橼酸铋钾):本品中和胃酸作用弱,能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促进黏膜合成前列腺素,增加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增强胃黏膜保护屏障功能。牛奶、抗酸药影响其作用
(2)替普瑞酮(teprenone):萜烯类衍生物,增加胃黏液合成分泌,使黏液层中的脂类含量增加,疏水性增强,防止胃液中H+回渗作用于黏膜细胞。不良反应轻微,极少数患者有胃肠道反应,皮肤瘙痒,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轻度增高。
(3)麦滋林(marzulene):麦滋林由99%的谷氨酰胺(glutamine)和0.3%的水溶性薁(azulene)组成,前者增加胃黏膜前列腺素E合成,促进黏膜细胞增殖,增加黏液合成,增强黏膜屏障;后者能抑制致炎物质作用,发挥抗炎效果,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可减轻溃疡病症状,促进溃疡愈合。不良反应发生率在0.55%以下,偶见恶心、呕吐、便秘、腹泻、腹痛,极少数患者有面部潮红。
04
治疗HP感染药物
已证明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道疾病中的4种疾病密切相关:
①慢性胃炎;②消化性溃疡病;③胃癌;④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样(MALT)恶性淋巴瘤。
在体外试验中,幽门螺杆菌对多种抗生素都非常敏感。但实际上使用单一的抗生素很难在体内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下面列出了一些临床使用有效的多种药物合用的治疗方案,其根治率能达到80%~90%。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已经发现幽门螺杆菌对硝基咪唑(甲硝哒唑)和大环内酯类(甲基红霉素)产生耐药性。但对四环素和阿莫西林的耐药性尚不多见。在搭配抗生素时应加以注意。
(1)抑酸剂:通过提高胃内pH值,增加抗菌素稳定性,提高抗HP疗效
(2)铋剂:枸橼酸铋钾。与抗菌素合用有协同效应
(4)硝基咪唑:甲硝唑
(3)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四环素、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应与抗胃酸分泌药联合应用才能获得理想的疗效。下列一些临床常用的联合应用方案:
1.PPI+阿莫西林(0~0mg/d)+甲硝唑(mg/d)或呋喃唑酮(mg/d),分成两次服用,疗程7~14天。2.PPI+克拉霉素(~on/d)+阿莫西林(mg/d)或甲硝唑(mg/d)或呋喃唑酮(mg/d),分成2次服用,疗程7天。
3.枸橼酸铋钾(mg/d)+四环素或阿莫西林(0~0mg/d)+甲硝唑(mg/d)。分成2~4次服用,疗程14天。
4.枸橼酸铋钾(mg/d)+克拉霉素(mg/d)+甲硝唑(mg/d)或呋喃唑酮(mg/d)。分成两次服用,疗程7天。
05
促胃肠动力药
用于PU伴消化不良或胃潴留者
(1)甲氧氯普胺:锥体外系反应;(2)多潘立酮:可逆性血催乳素水平升高;(3)莫沙必利:无明显心血管不良反应。本文为“卢药药有话说”原创,如有内容转载,请标明来源
文章来源于众多药理学期刊
参考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药理学》、第四版《临床药物治疗学》、科学出版社第四版《药理学》、《药物毒理学》等教材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开启问题征集环节,与我直接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