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危害:苗木感病表现为叶片脱落、枝梢枯死、生长停止、出圃延迟和影响苗木质量;结果树感病为落叶落果,影响树势和产量;感病果实果面产生疤痕、商品价值降低、不能出口、不耐贮藏、容易腐烂。
三、症状:①叶片枝梢症状:先产生黄色或暗黄绿色针头大小的油渍状圆形小点,随后逐步扩大、从叶片两面隆起形成淡褐色、近圆形病斑(木栓化、粗糙、中央凹陷并有细环纹、病班周围有黄色晕环,后期病班中央破裂如“火山口”状,有时多个病班连在一起成不规则的大病班);②果实症状:病斑特征与叶片上基本一致,但表面突起更显著,中央火山口状开裂更大更深,未成熟的青果有黄色晕环,果实成熟后则黄晕消失,病斑只限于果皮上,严重时引起早期落果。
四、病原:属黄极毛杆菌属细菌性病害,菌体短杆状,极生单鞭毛,好气性;生长发育温度为5-38℃,适宜温度为20-30℃,致死温度为49-65℃10分钟;抗旱、抗寒力均强,在试验室条件下能存活天,冰冻24小时活力不受影响,在自然条件下,病菌在寄主组织中能存活几个月,但在日光暴晒下2小时死亡;适应PH值为6.1-8.8,最适为6.6。
五、寄主:主要侵染芸香科的柑橘属和枳壳属,也可侵染金柑属。
六、侵染循环:病菌在病组织(秋梢病斑)越冬,第二年春病菌从病斑中溢出,借风雨、昆虫、人畜和枝条接触传播,通过气孔、水孔、皮孔和伤孔侵入春梢叶片和幼果,再侵染夏梢、秋梢、然后越冬。
七、发病原因:①气候条件:适温25-30℃,雨量越多,发病越重;故一年中的发病盛期:叶溃疡为6~8月,果溃疡为6~7月,夏、秋梢发病率占全年总发病率的98%以上,是全年防治的重点;②柑橘品种:橙类感病性柚类、柠檬类柑类、桔类,而金柑类较抗病;③树龄:苗木、幼树感病性老树;④寄主组织老熟程度:刚抽生的新梢、嫩叶和刚形成的幼果以及老熟了的组织器官不感病或不易感病,在新梢萌芽后30-45天和幼果横径达9毫米时(落花35天左右)开始发病,叶片转绿前(萌芽50-60天)和幼果横径在28-32毫米时(落花后60-80天)发病达到高峰;⑤栽培条件:摘除夏梢,抹芽控梢,统一放秋梢则发病轻;增施钾肥,少施氮肥则发病轻;⑥柑橘潜叶蛾:防治得好则发病轻。
八:综合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实行植物检疫,禁止病区苗木、接穗和果实流入非病区;②培育和种植无病苗木;③合理施肥,不可偏施氮肥,同时加强抹芽控梢,促进夏、秋梢的整齐抽发和老熟,缩短病原菌的侵入期;④在冬季或早春(柑桔抽梢前),彻底剪除病枝叶,清除园地落叶、残果和枯枝,集中烧毁;对重病枝应进行短截、重剪,更新树冠,修剪后喷施80%乙蒜素(清苔虎)倍清园;⑤对幼树主干病斑,可用利刀刮除后涂抹50-倍波尔多浆(必备);在春、夏、秋各次梢老熟后,选晴天或阴天露水干后,剪除病枝叶和病果,集中烧毁,减少传染源;
2、化学防治:①药剂防治:以预防为主,在春梢长3厘米、夏梢和秋梢长1.5~3厘米时各喷药1次,并各相隔10~15天后再喷1次;成年树以保果为主,在谢花后10天、30天和50天各喷1次;保护剂有:80%波尔多粉(必备)可湿粉-倍、53.8%氢氧化铜(志信)-1倍等,铜制剂加机油乳剂使用效果更好;治疗剂有:1千亿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金菌胜)可湿性剂-倍、1.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菌诺)-倍等;②及时喷施20%丁硫克百威(好年冬)-倍或25%吡蚜酮(神约)-倍或22%噻虫嗪(电讯)-倍防治柑橘潜叶蛾等害虫。
本文由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原广西柑橘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