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1)枝干:主干和枝条受害,病部皮层水渍状软腐,潮湿时病部产生白色黏质菌脓,与植物伤流混合后呈黄褐色或锈红色。病菌能够侵染至木质部造成局部溃疡腐烂,影响养分的输送和吸收,造成树势衰弱,严重时可环绕茎杆引起树体死亡。
(2)叶片:在新生叶片上呈现褪绿小点,水渍状,后发展成不规则形或多角形、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较宽的黄色晕圈。在连续低温阴雨的条件下,因病斑扩展很快,有时也不产生黄色晕圈。
(3)花:花蕾受害后不能张开,变褐枯死后脱落。受害轻的花蕾虽能开放,但速度较慢或不能完全开放,这样的花可能脱落也可能座果,但形成的果实较小,易脱落或成为畸形果。
2主要症状编辑
猕猴桃溃疡病主要危害猕猴桃的新梢、枝蔓、叶片和花蕾,以危害1-2年生枝梢为主,一般不危害根和果实。植株受害后,于2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在枝蔓上发生1-3cm长的纵裂缝,并流出深绿色水渍状粘液,高湿条件下,在裂缝处分泌白色菌脓,最后流胶部位组织下陷变黑呈铁锈状溃疡斑,病部上端枝条发生龟裂,萎缩枯死.叶片受害后出现1-3mm不规则形的暗褐色病斑,病斑外缘2-5mm范围变黄,重病叶向内卷曲,枯焦、易脱落,花蕾受害后,在开花前变褐枯死,花器受害,花冠变褐呈水腐状。
3病原编辑
该病于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日本静冈县首次发现后,美国、新西兰、日本、中国的专家学者先后开展了猕猴桃溃疡病菌鉴定,多数认为猕猴桃溃疡病菌属于丁香假单胞杆菌,其病原为猕猴桃致病变种,也有人认为是丁香致病变种,也有人认为是死李致病变种,前对于该致病变种的归属尚无定论,据推测可能与其地理分布有关。
4发病条件编辑
猕猴桃溃疡病菌对高温适应性差,在气温5℃时开始繁殖,15-25℃是生长最适宜温度,在感病后7d即可见明显病症,30℃时短时间也可繁殖,但经过39h即死亡,感染病菌叶片在5℃可以发病,15℃条件下病菌迅速扩大,在猕猴桃病株树体溢出液中该菌生长旺盛,28℃时病斑扩大不明显,30℃以上则不发病。病原菌具有寄生性弱,腐生性强的特点。病原菌可以在土壤中潜伏2年以上,在植株上病原菌主要在枝干的剪口等受伤部位发病或潜伏,当展叶时向新梢及叶片传染。发病组织不管是皮层、木质部,还是中心髓都可以潜伏病原菌,其中皮层部位的病菌繁殖最活跃,并最先开始进行活动。
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低温、高湿性病害,容易在冷凉、湿润地区发生并造成大的危害。但这类地区又是发展优质猕猴桃且生产成本低的理想生态环境。
猕猴桃溃疡病菌致病力较弱。因此,其发生必须首先要有伤口的出现,如冻伤、雹伤、擦伤、剪口伤、裂皮等,溃疡病病菌才能从伤口侵入发病。
5传播途径编辑
溃疡病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借风、雨、嫁接等活动进行近距离传播,并通过苗木。接穗的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病菌主要是侵染树体营养较差的枝蔓、叶片和花蕾,引起花腐叶枯,严重时地上部分全部枯死。一般是从枝干传染到新稍、叶片、再从叶片传染到枝干。干枯落叶及土壤不具传染性。发病期风有利于传染和蔓延,一般可使病菌分散-m。
6侵染循环编辑
2月初在多年枝干上出现菌脓白点,自粗皮、皮孔、剪口、裂皮等伤口溢出,并迅速扩散变乳白色,自后变红褐色。3月末以后,溢出的菌脓增多,病部组织软腐变黑,枝干出现溃疡斑或整株枯死,成熟新叶出现褐色病斑,周围组织有黄色晕圈。6月后发病减轻,夏、秋、冬季处于潜伏状态。
7发病规律编辑
成年树发病重于幼年树,粗放管理区重于精耕细作区,衰老树重于健壮树,多雨年份重于少雨年份,成片种植区重于隔离种植区,迎风带重于避风带,高寒区重于温暖区。
8防治方法编辑
(1)检疫:加强苗木检查,严禁从病区调运苗木、接穗和插条,防止远距离传播。
(2)农业防治:①因地制宜选育引进抗病品种,如海沃德、徐香、翠香、秦美等。②重视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综合抗病能力。以有机肥为主,平衡施肥,施足基肥,特别是采果后施好追肥。③适时修剪和绑束枝蔓,剪除病枝、病叶等病残体,并集中带出果园烧毁,防止病原的扩散,减少病原的越冬基数。④合理挂果,科学管理。根据树势确定适度负载量,搞好疏蕾、疏花和疏果工作,保持健壮树势,提高抵抗溃疡病的能力。
(3)药剂防治
1、冬季把带病菌的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早春结合修剪除去病虫枝、病叶、徒长枝、下垂枝等,以减少传染病源。
2、喷雾:收果后或入冬前(秋季清园)和春季萌芽前(气温在13-15度),用自制石硫合剂喷杆(波美密度计测5度以上)效果佳。
3、涂抹:严重的部位用自制石硫合剂原液铁刷刷粗后涂抹,效果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技术好治疗白癜风权威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