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枝干
主干和枝条受害,病部皮层水渍状软腐,潮湿时病部产生白色粘质菌脓,与植物伤流混合后呈黄褐色或锈红色。病菌能够侵染至木质部造成局部溃疡腐烂,影响养分的输送和吸收,造成树势衰弱,严重时可环绕茎杆引起树体死亡。
2.叶片
在新生叶片上呈现褪绿小点,水渍状,后发展成不规则形或多角形、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较宽的黄色晕圈。在连续低温阴雨的条件下,因病斑扩展很快,有时也不产生黄色晕圈。
3.花
花蕾受害后不能张开,变褐枯死后脱落。受害轻的花蕾虽能开放,但速度较慢或不能完全开放,这样的花可能脱落也可能坐果,但形成的果实较小,易脱落或成为畸形果。
发生规律1.侵染循环
病原猕猴桃溃疡病菌是一种腐生性强,又能耐低温的细菌。病菌主要在有病的枝蔓上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可随菌脓从病部溢出,借风雨、昆虫传播,或在春季修剪、绑枝等农事操作时,借修剪刀、农具等传播,从植株的气孔、水孔、皮孔、伤口等处侵入。在适宜条件下,潜育期3~7天。一年中有两个发病时期,第1个是春季,在猕猴桃萌芽前期至谢花落花期。从3月上旬开始发病,在春季的伤流期出现发病高峰。以主干、枝蔓发病为主,受害最重,叶片发病很少。随着温度的升高,主干和枝蔓逐渐停止发病,叶片、花蕾和花瓣上开始发病。谢花期温度较高,病害停止扩展。第2个发病时期是秋季果实成熟期前后。在4月中旬开始发病,主要为害秋梢叶片,主干、枝蔓很少发病。
2.发生因素
(1)寄主抗病性:不同品种之间的抗病性有差别。秦美猕猴桃发病率高,亚特次之,海沃德较轻。
(2)气候因素:低温高湿发病重。春季旬平均气温0℃左右病害开始扩展。旬平均气温在10℃左右时,遇阴雨高湿或扬尘有雾天气病害容易流行。当旬平均气温达16℃左右时,病害发展非常缓慢。早春气温回升早,发病早;阴雨天气多而长,病害易严重发生。
(3)冬季树体的冻害程度:越冬休眠期温度低,低温持续时间长,特别是突然气温骤降,树体遭受冻害,抗病力下降,易引起病害的发生,且发病重。
(4)伤口:农事操作和修剪中机械损伤造成伤口多,愈合速度慢,有利病菌入侵,病害发生重。近年来,猕猴桃价格越来越低,果农的生产积极性下降。有些果农在秋季采果后不及时施基肥,不再施药防病,且将本应在元月份土壤封冻前完成的修剪绑枝工作,推迟到年后2月份左右进行,造成大量伤口难以愈合,引起树体伤流大面积发生,使溃疡病在猕猴桃上的为害越来越重。
(5)果实膨大剂:树体超负荷挂果,使用果实膨大剂,造成树势衰弱,抗病力下降,易受溃疡病菌的侵染。
防治方法1.检疫:加强苗木检查,严禁从病区调运苗木、接穗和插条,防止远距离传播。
2.农业防治
(1)因地制宜选育并引进抗病品种,如海沃德、95-1、金魁、红阳等。
(2)重视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综合抗病能力。以有机肥为主,平衡施肥,施足基肥,特别是采果后施好追肥,喷叶面肥补充营养,培养健壮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合理灌水,如及时排涝和冬季干旱适量浇灌防冻等。伤流前期不灌水,过于干旱应少灌水,避免严重伤流而引起溃疡病的蔓延。
(3)适时修剪和绑束枝蔓,剪除病枝、病叶等病残体,并集中带出果园烧毁,防止病原的扩散,减少病原的越冬基数。在1月份,即土壤封冻前完成修剪绑束枝蔓工作。重视夏剪,不使树冠过于郁闭,保证树体通风透光良好。
(4)合理挂果,科学管理。根据树势确定适度负载量,搞好疏蕾、疏花和疏果工作,可将产量控制在~kg/公顷。不使用大果灵等植物生长调节剂,防止出现大小年,保持健壮树势,提高抵抗溃疡病的能力。
3.药剂防治
(1)冬剪后,结合清园,全园喷1次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等量式倍式波尔多液,消灭越冬病菌及害虫,降低来年发病指数。
(2)溃疡病发生较轻的果园,可及时剪除病枝,用波美5度石硫合剂涂抹病疤,发生严重的果园可先刮除病皮,涂药保护,待伤流期过后再剪除病枝。
(3)3月上中旬,喷药防治,用64%杀毒矾WP倍液,或12.5%烯唑醇~倍液,或70%代森锰锌WP~倍液,或20%叶枯唑~倍液,或72%克露WP~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4)发病较重的果园在9月初至果实采收后要再次喷药,用10%速补倍液,或5%菌毒清WP~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白癜风能治么白癜风治疗的有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