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病虫害多达余种,危害严重的有50多种,引起柑橘病害发生的病原有两大类:一类是生物的,一类是非生物的。由生物病原引起的柑橘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由环境条件中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病害的防治方法:
一、柑桔溃疡病
1、为害症状。此病为害柑桔的叶、果及新梢,受害叶片正、背两面均匀隆起,形成近圆形病斑,病斑表面木栓化,粗糙,灰褐色,后病部中心凹陷,成火山口状开裂,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果实上的病斑与叶片上的病斑大体相似,但周围无黄色晕圈,只危害果皮不危害果肉,严重时引起落果。枝梢病斑与果实病斑相似,严重时引起叶片脱落,枝梢枯死。
2、溃疡病是检疫性病害。防治主要是在无病区或柑桔发展新区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准从疫区调运苗木、接穗或果实,一经发现要就地彻底销毁。
3、防治方法。发病前或初见病斑时喷施瀚生钮菲儿牌40%烯酰.喹啉铜-倍液,10天左右喷一次,喷施2-3次。病害发生较严重或较快时复配其他杀菌剂喷施。
二、柑桔疮痂病
1、为害状。叶片病斑较小,多在正面凹陷,背面呈圆锥形,木栓化突起,表面粗糙成灰褐色痂状斑,病斑多时叶片扭曲、畸形。新梢受害与叶片基本相同,但圆锥形突起不如叶片明显,枝梢变短小,扭曲。幼果受害形成黄褐色圆锥形木栓化的瘤状突起,果早落。受害迟的果实表面粗糙,果小、皮厚、味酸、畸形。
2、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真菌,病菌在被害部越冬,春天气温在15℃以上即通过风雨传播为害。刚抽出的嫩叶、嫩梢及刚谢花后的幼果极易感病。发病的适宜温度在20—24℃左右。此时如果阴雨连锦、雾重、露多,有利于发病。春梢发病较重,其次为秋梢。
3、防治方法。①冬季剪去病枝叶,清除并烧毁。②在春芽不超过一粒米长及落花后各喷一次百倍倍液或双管—倍液或50%多菌灵—倍液。
三、柑桔炭疽病
1、为害状。病原为真菌。可为害叶、枝、花、果等部位。叶受害可产生叶斑型和叶枯型两种病斑。叶斑型病斑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中间灰白色,表面生黑色小点。叶枯型常从叶尖外逐渐向下呈“V”字形扩展,形成黄褐色的大斑块,边缘不明显,病叶易脱落,潮湿条件下病部生粉红色小点。枝梢上有两种为害状:一种多在受冻枝梢上发生,由梢顶向下枯死,枯死部灰白色,生有黑色小点;另一种为害枝梢中部的皮层,形成长梭形稍下陷的褐色病斑,如果环绕枝梢一圈,上部枯死。花发病后呈褐色,腐烂,易落花。果受害出现黄褐色凹陷的病斑,圆形或近圆形,果肉一般不受害。另一种多发生在贮藏期,果上病斑深褐色,并逐渐扩大引起全果腐烂。有时表面长出黑绿色的菌丝体和黑色小点。
2、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真菌。病菌在树上被害部越冬,春天通过风雨、昆虫传到树上,易侵入。当树势强壮,则不发生病变;当树体生长衰弱时,才出现病变。因此在果树遭受冻害及水、旱害、缺肥或害虫为害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时,易诱发此病。
3、防治方法。应在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的前提下,喷药保护,于各次梢抽梢期、幼果期定期喷药。一般在5—6月份幼果期和9月发病盛期,每隔15天喷扫描牌45%咪鲜胺微乳剂1次,连续2—3次。
四、桔蚜
柑蚜除为害柑桔外,还为害桃、梨、柿等果树。成蚜和若蚜群集在嫩叶、嫩茎及幼果面上刺吸汁液,嫩叶受害后皱缩,严重为害时引起落果并影响第二年结果。
1、识别特证。无翅雌蚜体长0.13厘米,全身棕褐色或漆黑色,若蚜体长约0.05厘米,棕褐色。
2、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0余代,卵在桔树枝干上越冬。第二年4—5月和9—10月发生较多,12月产卵越冬。夏季高温对桔蚜不利,死亡率高,生殖力低,夏季发生较少。
3、防治措施。当发现1/4新梢上有蚜虫时,及时进行喷药防治。用锋冠倍液,50%敌敌畏乳油倍液等都有效。蚜虫数量不多时,可随时进行挑治(即挑选蚜虫发生的个别桔株或桔园喷药防治)。
五、失尖蚧
失尖蚧为害柑桔的枝、叶、果。枝、叶被害后失绿变黄,影响树势;果实受害后不能充分成熟和完整着色,虫体周围果皮呈现绿色,极大的影响其商品价值,严重被害后,造成叶焦枝枯,成片枯死。
1、识别特征。雌成蚧壳长约0.2—0.3cm,细长椭圆形,由后向前逐渐尖削。介壳棕褐色,中央有隆起纵脊,周围有白色蜡边。雄性蚧虫体分泌有细长白色绵状蜡粉,其背面有纵脊两条。
2、发生规律。一年发生3代,受精雌成蚧在枝、叶上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在母体介壳下产卵,每雌产卵数十粒至百余粒。第一代第一龄幼蚧发生高峰期在5月下旬,多上新叶为害;第二代幼蚧在7月中旬出现,大部分寄生在果面上,一部分寄生在叶片枝干上;第三代幼蚧9月上旬出现,到枝、叶及果面上为害。第一龄幼蚧体长约0.3毫米,橙黄色,椭圆形,触角、足均发达,借此分散、传播。第二龄幼蚧体淡黄色,触角、足消失,固定刺吸取食。
3、防治方法。①冬春剪除虫枝、枯枝,集中烧毁,可消灭大量越冬雌成蚧。②3—4月间,喷射机油乳剂40倍液对越冬雌成蚧进行防治,间隔5—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可减少第一代幼蚧发生的数量。③全年中,重点抓好第一代第一龄幼蚧的防治,在5月下旬6月中旬淋洗式喷药,隔10—15天再连续喷2—3次,药剂可选用锐电1倍液等,药效持久,防效好,对天敌安全。至高温期应避免使用。7月中旬以后注意保护天敌,进行生防可起控制作用。
六、柑桔红蜘蛛
柑桔红蜘蛛又名柑桔金爪螨。成螨、若螨和幼螨刺吸叶片,嫩梢及果实表皮,但以叶片受害最重。被害叶面呈现失绿白斑点,严重时全叶灰白,失去光泽,造成大量落叶,影响树势和产量。为柑桔常发性,暴发性的头等重要害虫。
1、识别特征。雌成螨体长0.3—0.4毫米,暗红色,椭圆形,背部与背侧有瘤状突起,瘤上生有白毛,4对足。雄成螨的身体比雌成螨略小,鲜红色,后端较狭,呈倒鸭梨形。若螨形状色泽近似成螨,个体较小,4对足。幼螨体长0.2毫米。体色较淡,3对足;幼螨第一次蜕皮后为前期若螨,第二次蜕皮后为后期若螨,第三次蜕皮后为成螨。
2、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0多代,世代重叠,卵和成螨在叶背越冬。一年中以春、秋两季发生最为严重。4—5月春梢时期,越冬成螨和由越冬卵孵化出来的幼螨、若螨从老叶上迁移至嫩梢、新叶上为害,如不及时防治,即可酝酿成灾。6月虫的密度开始下降,7—8月高温季节数量较少,秋季9—10月数量又复回升,为害秋梢及嫩叶。
3、防治方法。①普治(全国喷药)和挑治(发生严重的地块喷药)结合,多种杀螨剂交替使用的原则。②抓好春季的防治,当平均每叶上有成螨、若螨7—8头时应及时喷药。由于柑桔红蜘蛛对有机磷等众多农药已产生抗药性。目前应选择机油乳剂或自制的柴油乳剂40—60倍液,或真品73%炔螨特乳油1倍液交替使用,采取全株淋洗式喷药防治。③保护和利用田间食螨瓢虫扑食。
七、柑桔潜叶蛾
柑桔潜叶蛾俗称鬼画符。幼虫在嫩叶背表皮下钻蛀取食叶肉,形成弯弯曲曲的被食隧道,受害叶片卷缩或变硬,易于脱落,影响生长和发育。
防治方法。①人工摘除夏梢,中断早期发生的潜叶蛾幼虫的食料来源,减少以后虫的数量。②早发秋梢,采取控梢留齐的原则,一般待8月下旬,统一释放秋梢生长,每隔7天喷胜冲—1倍液,直到伙梢停止生长。
八、柑桔锈壁虱
柑桔锈壁虱俗称“黑皮果”,以成螨、若螨群集在果面刺吸为害,果面受害后变成褐色至黑褐色,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
1、识别特征。成螨体长0.1—0.2毫米,橙黄色,胡萝卜形。有四对足,位于头胸部。腹部有众多环纹,腹面环纹约为背面的2倍,腹足有长毛1对,若螨形的成螨,较小,2对足。腹部环纹不明显,体淡黄色。
2、防治方法。7—9月锈壁虱为害猖獗,从6月下旬检查,每叶平均有虫2头,每果有虫5头时喷药防治至9月底,(目前结果发现青果面上有一层灰白色虫体脱皮物)喷药2—3次。药剂用巧螺旋,天择等杀螨剂。
。
为了有效控制柑桔病虫危害,抓好防治病虫害,要掌握当地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情况与消长规律,抓住防治关键时间,达到防治指标及时进行喷药;并要交替轮换使用农药,以提高防治效,减少喷药次数,利用生物防治,农业综合防治,禁用高残毒,残留期长的农药,注意保护天敌,降低防治成本,做到防治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充分发挥综合防治的作用,生产出无污染、清洁型、市场需求的果品。
更多精彩内容,长按鐧界櫆椋庢棭鏈熺棁鐘舵湁鍝簺鍖椾含鐧界櫆椋庢不鐤楁渶濂藉尰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