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溃疡病是北方温室近几年流行且较难防治的病害,发病率高、发病周期长、病情严重,减产幅度大,是大棚农民最头痛的病害之一。
番茄果实症状:
果实出现大量的泡泡,并且在中间还有针尖大小的黑点,这是番茄溃疡病果实典型病状,属于细菌性维管束病害,高温情况下发病较重。病斑似鸟的眼睛,后期果肉腐烂,并使种子带菌,有的幼果皱缩停长。并且番茄幼苗至结果期均可发生溃疡病。幼苗染病始于叶缘,由外向内逐渐萎蔫,有的病苗在胚轴或叶柄处产生溃疡状凹陷条斑,致病株矮化或枯死。茎秆受害时,往往会导致茎秆变空变褐色,下陷或沿着茎或果柄、叶柄处开裂,造成植株枯死。成株期染病以番茄插架时最易看到早期症状。起初下部叶片凋萎下垂,叶片卷缩,似缺水状,植株一侧或部分小叶出现萎蔫,而其余部分生长正常。在病叶叶柄基部下方茎秆上出现褐色条纹,后期条纹开裂形成溃疡斑;纵剖病茎可见木质部有黄褐色或红褐色线条,致使木质部易与髓部脱离,后髓部呈黄褐色,粉状干腐,髓部中空,多雨季节有菌脓从茎伤口流出,污染茎部。花及果柄染病也形成溃疡斑,果实上病斑圆形,外圈白色,中心褐色,粗糙,似鸟眼状,称鸟眼斑,是此病特有的症状,是识别本病的依据。溃疡病在田间易与晚疫病、病毒病相混淆,应注意从茎秆、叶片、果实上的症状予以区别。该病菌喜欢在冷凉潮湿的环境中侵染番茄,高湿、低温(18~24℃)适于病害发展,高温时病害就会停止发展。该病可造成5%~75%的产量损失。病菌可在番茄植株、种子、病残体、土壤和杂草上越冬(不显症),在干燥的种子上可存活20年,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播种带菌种子,幼苗即可发病。由于该菌在我国北方冬季保护地番茄上可以平安越冬,因此往往直接来源于邻作的病田。25℃以下的温度和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有利发病,因此对冬、春保护地番茄往往造成严重危害。发病条件感染植株或果实时主要是通过伤口侵入,也可从气孔或果实表面直接侵入。而在番茄生长期内,温暖潮湿,多阴雨天气或长时间结露有利于发病,发病后偏施氮肥或大水漫灌,都会导致病害蔓延。
发病特点病菌可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2-3年。病菌由伤口侵入寄主,也可以从叶片的毛状体、果皮直接侵入。病菌侵入寄主后,经维管束进入果实的胚,侵染种子脐部或种皮,使种子带病。带病种子、种苗以及病果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田间主要靠灌溉水、整枝打权,特别是带雨水作业传播。温暖潮湿的气候和结露时间长,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超过25℃,大水漫灌多适于病害流行,喷灌的地块病重。土温28℃发病重,16℃发病明显推迟。偏碱性的土壤利于病害发生。流行动态:番茄溃疡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自年在北京市发现后,已相继在内蒙古、山西、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自治区发生为害。严重发病的地块番茄减产达25%一75%。我国已将其列为检疫对象以防止和控制病害的发生蔓延。检测方法:在田间根据症状选取植株的果实或茎叶做仔细检查,如有果实,看有无鸟眼斑症状;看茎杆上有无裂口和溃疡斑,用解剖刀斜剖茎秆,看维管束部分是否变褐色。防治方法:在播前要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可用55℃温汤浸种25分钟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选用新苗床育苗,如用旧苗床,需每平方米苗床用30毫升喷洒,盖膜4~5天后揭膜,晾15天后播种。清洁田园与轮作:发病初期及时整枝打杈,摘除病叶、老叶,收获后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数量。
土壤消毒:每亩用毫升加医用链霉素万单位20瓶,在移栽前2-3天或者盖地膜前地面喷雾消毒,每亩用水量-斤水,对病害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从苗期开始每隔12--15天叶面喷施加链霉素预防(和氯溴异氰尿酸交替使用)
治疗:发病初期用倍加医用链霉素2--6支加施莱登叶面肥混合喷雾。生物方法:对严重病株及病株周围2—3米内区域植株进行小区域灌根,连灌2次,两次间隔1天。(用药:30毫升加万单位链霉素加水30斤)
Tips
施莱登经典产品
杀菌剂系列:生物源、无抗型、铲除型专病专杀。
施莱登液肥:率先运用植物老化细胞再生技术制造的产品,替代根外追肥,生根壮苗,减少病害,改善品质,增产增收。
微分子单一元素系列:缺什么补什么,纯度高,溶性好,吸收快,肥效长,利用率高。
拌种剂系列:壮根壮苗,提高芽率,抗虫抗病,抗旱抗逆,增产增收。
施莱登冲施滴灌肥母:疏松土壤,激活地力,提升肥效,保水保肥,保质增产,是大量元素肥的黄金搭档。
招商--
咨询
技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