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农博士打药服务队到武鸣的柑橘实验园,继续试验的黄龙病药剂,该药剂目前仍在测试阶段,但从之前的实验结果看来防治黄龙病效果可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作为最严重的柑橘病害,从黄龙病被发现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国内外的科学家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去研究黄龙病,但非常遗憾的是,?至今市面上仍然没有防治黄龙病特效药出售。这是为什么呢?
黄龙病药研发的难点:
(1)难以研究的病原菌
黄龙病的病原菌——韧皮部杆菌非常特殊,它属于“难培养细菌”(只能在活体寄主上繁殖,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无法培养,难以分离),人类光是发现和确诊该病原菌就花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可见研究难度之大。因此,对黄龙病病原菌本身的研究进展缓慢,致病机理到目前还是众说纷纭,也就影响了相应药剂的开发。
(2)难以给药的韧皮部
黄龙病病原菌的寄生在柑橘体内韧皮部,遍及全株,位置隐蔽,给药困难。传统杀菌剂如石硫合剂、代森锰锌等都不具有内吸性,直接喷施无法接触到黄龙病病原菌,根本起不了作用。给药方法是一大难题。
(3)难以察觉的潜伏期
相比其他病原菌,黄龙病的潜伏周期较长,等到明显的叶片黄化症状出现时,植株受害已经比较严重了,此时采取措施收效甚微。现在,依靠现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黄龙病进行更快速、准确的诊断,但把这个检测技术改进和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这样,目前为止,市场上仍然没有一款防治柑橘黄龙病的特效药。
可能你曾经听说或使用过市面上的号称“黄龙病克星”的药剂,而且使用这些药也能起到一定效果,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柑橘被误诊为黄龙病。这是很容易发生的情况。柑橘叶片的黄化分三种:缺素型黄化、均匀黄化和斑驳型黄化,这些黄化都是可能是黄龙病引起的症状,但其中的缺素型黄化和均匀黄化也可能是由于单纯的缺素症或其他病虫害等因素引起的,只有斑驳型黄化才是黄龙病的典型特征。普通缺素症被误诊为黄龙病的情况很多,补充营养后植株恢复正常,往往会让人误以为是黄龙病被“治好了”。
光看黄化叶片没把握的话,可以采用淀粉快检法:在疑似病叶滴一滴碘酒,观察叶片变蓝就是黄龙病。这是因为黄龙病阻碍了韧皮部正常的运输功能,引起淀粉在叶片处的积累,所以病叶遇碘变蓝,普通的缺素症叶片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缺素型黄化(缺锰):是不是也很像斑驳型黄化?
斑驳型黄化特点:不对称,不均匀
因此,发现疑似黄龙病的黄化叶片后一定要理智,不要急于挖除,要进一步确诊后再对病树进行处理。
“红鼻子果”是鉴别黄龙病的一个准确又明显的特征,但不结果的幼树无法用这一特征鉴别。
红鼻子果:上黄下青
二是柑橘确实患有黄龙病,施用农药后加强了植株耐病能力。黄龙病病原菌寄生在柑橘体内,给柑橘造成了营养负担,此时使用农药减轻柑橘的其他病虫害或增施肥料都可以一定程度缓解黄龙病的症状,容易让人误解黄龙病被“治好了”。
对于黄龙病,“防”比“治”更重要!
预防黄龙病要点:
(1)保证苗木无病毒,预防病原传入健康果园。
(2)及时挖除整株病树,防止感染进一步扩大。全部挖除病树后的果园应种植两年非寄主植物后才能继续种植柑橘。
(3)合理设计打药方案,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耐病能力。
(4)加强防治柑橘木虱(黄龙病的唯一自然传播媒介),尤其在嫩梢抽发期易发生,可喷洒丁硫克百威、吡虫啉、辛硫磷、阿维菌素等;注意柑橘采后清园。
赞赏
人赞赏
江西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特色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