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柑橘炭疽病
柑橘炭疽病是柑橘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可引起落叶、落果,枝梢枯死,果实大量腐烂。
为害症状:
1、叶片症状:分急性型(叶枯型)和慢性型(叶斑型)两种,慢性型多从叶缘或尖开始,病斑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间灰褐色,边缘褐色或深褐色。天气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上生褐色小点。急性型多从叶尖开始,初呈淡青色至暗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迅速扩大,在天气潮湿时,病部长出朱红色粘性小点,病部组织枯死后多呈“V”字形或倒“V”字形斑块,病叶很快脱落。
2、枝梢症状:枝梢发病时,出现淡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环绕枝梢一周时便引起叶落与梢枯。枯梢呈灰白或灰褐色,病枝上有时生有黑色小点。
3、花果症状:花期受害,柱头褐色腐烂和落花。幼果受害,呈暗绿色油渍状、脱落,或干缩成僵果,挂在树上经久不落,膨大期的果实受害,出现泪痕状或圆形干疤状病斑,导致落果。果柄受害,则发生蒂腐引起大量落果。柑橘炭疽病危害的果实储藏期果腐,多从果蒂部位发病,初呈淡褐色水渍状,后呈黄褐色,稍凹陷,革质。初期病变仅限于皮层,
果肉未受害,但湿度大量,很快引起全果腐烂。
发病条件:
1、气候因子,该病菌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1-28℃,一般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发生较多,故在夏、秋梢发病较多。
2、栽培管理,该病与栽培管理关系甚为密切。管理粗放或管理措施不合理,树势衰弱则发病较重。相反,管理合理,树势健壮,发病较轻。
3、品种感病性,该病菌能为害多种芸香科植物,相对而言,甜橙、椪柑、贡柑、柠檬、温州蜜柑、年桔等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防治柑桔炭疽病应以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为主,辅以冬季清园及喷药保护等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体抵抗力,结合春季修剪,清除病枝、病果。
2、药剂防治,在春、夏、秋梢的嫩梢期各喷一次药。保护幼果要在落花后一个月内进行,每隔10天左右喷药一次,连续喷2-3次。有效药剂有:代森锌、代森铵、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炭疽福美等。
二、柑橘溃疡病
柑橘溃疡病是国内外的植物检疫对象。病原属于细菌,该病危害柑橘叶片、枝梢和果实。苗木和幼树受害特别严重会造成落叶、枯梢,影响树势;果实受害重者落果,轻者带有病疤不耐贮藏,发生腐烂,大大降低果实商品价值,使果农增加病虫防治成本,经济效益受损。
为害症状:
植物叶片上先出现针头大小的浓黄色油渍状圆斑,接着叶片正反面隆起,呈海绵状,随后病部中央破裂,木栓化,呈灰白色火山口状。病斑多为近圆形,常有轮纹或螺纹状,周围有一暗褐色油腻状外圈和黄色晕环。果实和枝梢上的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但病斑的木栓化程度更为严重,山口状开裂更为显著,枝梢受害以夏梢最严重,严重时引起叶片脱落,枝梢枯死。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在柑橘病部组织内赿冬,翌年温度适宜、湿度大时,细菌从病部溢出,借风、雨、昆虫和枝叶相互接触作短距离传播,病菌落到寄主的幼嫩组织上,由气孔、伤口侵入,潜育期3~10天,高温多雨时,病害流行。该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5~30℃,田间以夏梢发病最重,其次是秋梢、春梢。
溃疡病自4月上旬至10月下旬均可发生,5月中旬为春梢的发病高峰;6、7、8月为夏梢的发病高峰,9、10月份为秋梢的发病高峰,6至7月上旬为果实的发病高峰。
防治方法:
1、冬季做好清园工作,剪除病虫枝叶,收集落叶、枯枝、落果,集中烧毁,减少菌源。
2、减少果实和叶片损伤,及时防治潜叶蛾等害虫,减少病菌侵入的伤口。加强栽培管理,控制夏、秋梢抽发整齐。
3、喷药保护嫩梢及幼果。重点保护夏、秋梢抽发期和幼果期。苗木和幼龄树以保梢为主,在春、夏、秋梢萌发后20~30天各喷药l~2次。结果树以保果为主,在花谢后10天、30天、50天各喷药l次。台风过后应立即进行防治。药剂可用敌枯唑(叶枯灵)、松酯酸铜、噻菌铜、农用链霉素、福美锌·氢氧化铜、0.3~0.5%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夏天用0.3%)等。
经鼻减压挽救光明深探经鼻内镜下视神膀胱经女性最大的排毒通道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