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伤寒肠穿孔8例治疗体会

多发性伤寒肠穿孔

伤寒肠穿孔(1)是伤寒病的严重并发症,多为单发穿孔,多发性穿孔少见,约占10%。在过去死亡率较高。现在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伤寒病的死亡率已明显降低。本人年---年在医院工作期间,收治多发性伤寒肠穿孔8例,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为20---40岁,20---35岁6例,40岁2例。发生穿孔的时间多在患者出现发热后12---20天。穿孔为4---6个,穿孔直径多为5mm,最大的直径达2cm。发热均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并伴有畏寒、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血象:白细胞为3—5X/L,中性粒细胞减少。肥达(Widal)反应均为阳性。穿孔发生时,患者突发腹部剧烈疼痛,X线腹部检查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1.2治疗方法:本组8例患者均施行急诊手术治疗,术中发现病变均位于回肠末段,在距回盲部20~cm的多发穿孔,全部行病变肠段切除,端端吻合术。

2.结果:术后本组病例无死亡病例,出现腹腔脓肿肠瘘1例,经再次手术修补。切口感染2例,经治疗全部痊愈出院。

3、讨论:

伤寒肠穿孔是伤寒病的严重并发症,病变基本位于回肠末段。单发穿孔多见,多发穿孔约占10%。伤寒(typhoidfever)病理特点主要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末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显著(2)。由于肠壁上有丰富的淋巴滤泡和淋巴集结,发生病变后细菌可穿过小肠黏膜而侵入肠壁淋巴组织,淋巴组织中的伤寒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肠粘膜发生不同程度溃疡,当肠管及回盲瓣功能紊乱及细菌产气增多,肠腔内压力升高时,就可能导致穿孔。本组病例均为多发穿孔,发病时间与单发穿孔一致,均为伤寒病程2—3周。对于伤寒穿孔的诊断不是很困难。穿孔前详细询问病史,发热均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并伴有畏寒、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血象:白细胞为3—5X/L,中性粒细胞减少。肥达(Widal)反应均为阳性。穿孔发生时,患者突发腹部剧烈疼痛,X线腹部检查可见膈下游离气体。治疗中在诊断考虑为穿孔时,为提高治疗效果首先争取早期手术,患者肠穿孔时间从出现剧烈腹痛开始计算,均在24h内施行手术治疗,采用病变回肠段切除,端端吻合术。术后患者恢复较好。出现腹腔脓肿肠瘘1例,经再次缝合修补。伤口感染2例。由此体会,对于穿孔时间长、腹腔感染重的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早诊断早手术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性措施之一;其次要注意严格控制感染,患者抵抗力低下,穿孔后出现伤寒性弥漫性腹膜炎,病变严重,本组中出现的并发症,与腹腔内感染程度有密切的关系,除全身对症应用抗生素外,手术中对腹腔内感染的良好处理也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手段,如注意充分吸出腹腔内渗液及脓汁,并应用生理盐水大量冲洗腹腔,并保证术后引流通畅,减少毒素吸收均是较有效的措施(3);第三:要注意全身支持疗法,伤寒患者属慢性消耗体质,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甚至败血症等,所以除及时施行手术和积极应用抗生素外,术后积极地全身支持疗法也十分重要,如术后需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纠正贫血等。第四:本组患者均为青壮年,术后仔细观察患者,早期发现出现的并发症并且早期对症处理,也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因素。本组病例经过以上积极处理后,均无死亡,并发症也通过对症治疗后治愈出院。

  总之,伤寒肠穿孔虽逐渐减少,但在喀麦隆由于卫生条件差,伤寒病仍然是多发病。能对本病有充分认识,以便能对此类患者早期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外科学.主编:吴在德,吴肇汉.人民卫生出版社,年8月第6版传染病学(第三版)主编:彭文伟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年9月第2卷第3期

作者:杨建成副主任医师从事外科临床工作三十多年。









































济南哪里治疗白癜风
甘露聚糖肽针能不能治好白癜风疾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wfh.com/yxwh/30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