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周天仓:陕西省蒲城县植保站)
猕猴桃溃疡病是由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pv.actin-idiae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从秦虎强对17种药剂的敏感性试验,所有药剂对猕猴桃溃疡病均有抑制作用,其中3种强敏感、9种中度敏感、5种低度敏感的结果看,猕猴桃溃疡病菌并不是什么特殊的细菌。
为什么田间防治效果较差,长期困扰着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发展,果农无奈地称其为猕猴桃的癌症呢,作者近年来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
发生规律猕猴桃溃疡病菌在猕猴桃树体周年带菌。枝干发病严重,最早可以在11月份看到枝干发病,入冬后停止发病,翌年2月份又开始发病,随着温度的提升和树体萌动,伴随着商流的作用,发病越来越严重,萌芽后枝干发病逐渐减轻。
病菌通过导管随着树液流向新生的叶片、花蕾,转移到花蕾、叶片上危害,造成花腐病,叶片出现病斑、干枯、穿孔等症状。溃疡病菌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4~28℃,气温超过35℃即停止发病,所以叶片发病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4-6月份,一个是9-11月份。
果子采收后溃疡病菌可以通过筛管伴随着养分回流过程从叶片传入树干韧皮部,严重的11-12月份造成枝干发病,一般到2-3月份枝干发病。
花腐病
5月24日拍照的病斑
生长了一个多月的叶片干枯腐烂症状
新叶穿孔
认识的误区1.枝干发病大家都认识,叶片发病就不认识了。萌芽后细菌转移到叶片、花蕾后,枝干发病减轻,果农就误认为溃疡病治住了,万事大吉,很少有人去治疗叶片上的溃疡病,大多人不认为叶片的症状是溃疡病,乱用药,贻误了防治溃疡病的有利时机。
2.只重视休眠期防治,不重视生长期防治。作者在调研询问到果农是如何防治溃疡病时,99%的果农回答是等落叶后开始防治溃疡病,问为什么,回答是溃疡病2-3月份发生,就要在落叶后12月份提前预防。作者听后是哭笑不得,果农的防病知识太缺乏,听讲了果树落叶后果树进入休眠期,树液不再流动,树皮老化不能吸收药剂,药剂不能吸收、不能传导怎么能到达病菌所在部位杀死病菌的道理后,果农才恍然大悟,不是病害是癌症,是我们防治的时间不对,当然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3.简单地把溃疡病当成腐烂病去治。果农对防治苹果树腐烂病比较熟悉,溃疡病也是腐烂,发生时期都是春季果树萌芽前,很容易仿照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办法去防治溃疡病,但溃疡病与腐烂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病害,腐烂病是真菌病害,溃疡病是细菌病害,腐烂病是病菌孢子粘附在树皮上,侵入皮层潜伏,温度合适后从外向内扩展为害,溃疡病是细菌藏在树皮组织内越冬,春季温度合适后繁殖为害韧皮部薄壁细胞,从内向外流汁液为害。不同的病菌种类和为害方式,防治方法上肯定不同。
防治策略了解了溃疡病的发生规律,我们不难找到最佳的防治办法,就是把防治的重点放在萌芽后防治叶片、花蕾上,持续地防治叶片,压低叶片细菌发病率,降低叶片细菌数量,使叶片脱落前不能把大量细菌转移到枝干上去,在枝干内越冬的细菌数量减少到不能造成发病的量的时候,枝干就不发病了。
防治关键用药期
萌芽到开花前,用3%噻霉酮WDG倍+5%氨基寡糖素AS倍,间隔10天连喷2次有效预防枝干上的细菌转移到叶片花蕾上造成花腐病。
幼果期用3%噻霉酮WDG~倍+5%氨基寡糖素AS~倍,间隔10~15天连喷2~3次,预防叶片溃疡病,增强叶片抗逆能力,减轻高温干旱对猕猴桃叶片的伤害。
果子采收前后,用3%噻霉酮WDG倍+5%氨基寡糖素AS倍,间隔10天喷雾1~2次,有效拦截叶片病菌向枝干转移,前期预防较好的果园,喷1~2次,前期没有采用该办法预防的果园,应加强防治,喷2~3次。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