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经验集36脾胃病对药应用

白芍入肝,长于养血柔肝,敛阴柔肝,补阴抑阳,缓急止痛,为调理肝脾之要药;甘草甘缓,得土气最厚,健脾和胃,固中气之虚羸,可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能缓解拘挛而止疼痛,还可缓解药性之峻烈。两药相合,酸甘化阴,肝脾同治,共奏缓肝和脾,养阴补血,缓急止痛之功。所谓脾胃病,常是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白芍、甘草也是常用。

王洪京应用治疗脾胃病。二药入肝脾,柔肝以健脾,缓急以调中,用于治疗肝脾不调所致的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膈肌痉挛等。王师认为:(1)二药合伍为“制肝之专药”,肝胆病胁痛、少腹拘急作痛等属肝血不足者均宜选用;(2)二药合伍能柔肝缓急治痛泻。药理研究证明二药均有解痉镇痛作用,合用有明显协同作用。用量:白芍5~15g,甘草5~10g。{贾伟,刘青,郝建。王洪京应用对药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J]。光明中医,33(08),-}。

李乾构治疗脾胃病。白芍、甘草相合即是古方芍药甘草汤,治疗胃肠疾病中肝脾失和之腹中挛急作痛以及泻痢腹痛等。常用来治疗顽固性腹痛、胃痛或胁痛。二药配伍,属酸甘配对,白芍柔肝敛阴,甘草甘缓调养,合用养阴补虚之力增强,并有缓急止痛的作用。研究表明,白芍中芍药苷有抗炎作用,甘草含甘草泛酸,有保护胃黏膜的屏障作用。因此,芍药、甘草对胃黏膜有修复作用,也常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常虹,闫波。李乾构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举隅[J]。中国民间疗法,21(10),11-12}。

***

慢性胃炎,如果疼痛明显,就有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清代《医学心悟》认为其“治腹痛如神”。如有阴虚,还可酸甘化阴。

金洪元治疗慢性胃炎。上二味为芍药甘草汤组方,芍药酸甘缓急,甘草甘缓守中,二药伍用,具有缓急止痛之功,对疼痛明显患者,可迅速止痛。{彭万枫,李玲。金洪元老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J]。新疆中医药,,26,(5):26-28}

三七为止血良药,止血不留瘀,因其有活血作用,活血不动血,允为理血妙品”。白及,本为止血之药,近来胃病多用,因其能保护胃肠道粘膜,对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慢性肠炎,消化道出血,急性胃穿孔等,单用或与他药配伍应用,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孔昭遐。白及治疗胃肠道疾病有良效[J]。中医杂志,,38(8):-}。三七与其合用,活血止血,对多气多血之胃阳明治之有效。

吕景山用治脾胃病。该对药有止血活血,促进胃肠黏膜上皮生长的作用。{文雅,吕景山。吕景山治疗脾胃病用药经验举要[J]。山西中医,,(12),8-9+11}。

***

胃痛日久,久痛入络,有瘀血,或出血。治用活血止血,三七活血止血,无论止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用之甚妙。

赵法新用治胃痛出血。老师常说:“胃脘久痛出血者,多为血瘀而痛之出血,治当化瘀止血。”二药伍用,一散一收,相互为用,促进止血、定痛之力倍增。溃疡病出血、疼痛、常加此二味,为细末冲服,或用山药粥调服,直达病所,以活血止血、定痛生肌,促进溃疡愈合。{魏征,张俊萍,赵玉瑶。等。赵法新教授运用对药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27(06),-}。

***

胃炎,充血、水肿,胃粘膜糜烂,胃窦黏膜出血,可用三七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刘启泉认为对于胃黏膜糜烂有出血以及做完胃镜检查后胃脘不适者尤为适宜,借其化瘀活血之力,以起消肿止痛之功。{刘启泉,王志坤。刘启泉胃病临症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93}

温启宗用治胃炎。三七,为治疗血证诸疾之要药。白芨,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多用于肺胃出血之证,。二药相伍,一走一守,动静相宜,寒温相济,使行瘀止血、生肌止痛之功加强,二药相合对急慢性胃炎,尤其是糜烂性损伤的炎症有很好的疗效,并对胃黏膜的糜烂、溃疡面有很好的修复作用。{曹彩云,温季青,温启宗。温启宗治疗胃炎常用对药[J]。内蒙古中医药,33(07),36}

----------------------------------

长义堂中医经验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wfh.com/yzyy/948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