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乐生物鱼类溃疡烂身的发病机制及防

近些年,养殖鱼类的溃疡、烂身病在我国养殖集约化水平比较高的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不断发生,在其中个别区域呈爆发流行态势,给养殖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死亡率较高。一旦发病,即使溃疡灶能健康愈合,也会影响鱼的商品价值。

在珠三角的部分养殖区域,有的池塘出现烂身病的鱼达6-7成,个别情况严重的池塘甚至达到9成,最后只能以极低的价格贱卖,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损失,甚至是血本无归。因此,探讨鱼类溃烂、烂身的发生机制,对于鱼类溃疡、烂身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流行概况:

在我国主要的养殖鱼类中,溃疡,烂身病常见于黄颡鱼,泥鳅,大口鲶,叉尾鮰,黄鳝,加州鲈,生鱼等,总体上来说,无鳞鱼较有鳞鱼更容易发生溃疡,烂身,可能跟鱼体表的鳞片结构有关。养殖密度越高,水质环境差的养殖区域越容易爆发流行。对温度不太敏感,在我国的华南区域,一年大部分的时间可见。发生溃疡病的鱼,大多数不单单是溃疡的问题,很多时候都伴随有腹水,肠炎,肝胆病,细菌性败血症,诺卡氏菌病等。

图1示黄颡鱼体表溃疡

图2示泥鳅体表溃疡

图3示鲶鱼体表溃疡

图4示生鱼头部严重溃疡

图5示加州鲈体表溃疡

图6大黄鱼体表溃疡

图7示斑点叉尾鮰头部溃烂

二.发病机制探讨:

针对养殖过程中流行的溃疡病病原的描述都不尽一致,提到的病原有细菌,主要有气单胞菌,弧菌,诺卡氏菌等。

病毒仅见于加州鲈;丝囊霉菌,多在低温和大降雨之后,丝囊霉菌的感染方式和水霉类似,主要依靠动孢子感染,鱼类体表的损伤是丝囊霉菌的诱发条件。在养殖过程中,高温季节同样会出现养殖鱼类体表的溃疡,仅仅用丝囊霉菌感染的说法显然难以解释多种鱼类流行的溃疡症的发病机制。

养殖鱼类体表出现溃疡,烂身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养殖鱼类体表的机械损伤导致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

主要有养殖过程中的拉网、捕捞、转塘等操作不慎容易导致体表的机械损伤。此外,过大的放养密度也是导致机械损伤的诱因,黄颡鱼的胸鳍和背鳍都有非常硬的鳍棘,而且胸鳍的鳍棘边缘呈锯齿状,养殖密度越大,各自的活动空间变小,黄颡鱼一旦受到惊吓,就可能被临近的黄颡鱼硬的鳍条刺伤或者割伤,从而引发细菌的继发感染。

寄生虫寄生导致体表的机械损伤,进而引发细菌继发感染。一方面是由于寄生虫(斜管虫,车轮虫,小瓜虫,锚头鳋等)的寄生给鱼体本身带来的机械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寄生虫的寄生,导致鱼类出现不安,在固体物上面摩擦带来的机械损伤,从而导致细菌的继发感染。

2.饵料当中的维生素的缺乏或者外部毒素(氧化油脂,霉菌毒素)的作用

有研究证实维生素C的缺乏能够导致斑点叉尾鮰等鱼的体表出现溃烂。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氧化油脂和霉菌毒素能够直接引起鱼类体表溃烂,但是,氧化油脂能够破坏饲料当中的多种维生素,氧化油脂和霉菌毒素同时也能够损伤机体消化道,肝,肾等实质器官,降低鱼类的体质及免疫力,从而为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创造了条件。

3.病原微生物通过除体表的其他途径(如消化道)造成鱼类机体的全身感染,继而引发体表组织炎症和坏死,形成溃疡。比如,感染了诺卡氏菌的加州鲈以及生鱼,往往在体表形成溃疡灶,进而引发烂身。

图8.诺卡氏菌导致的加州鲈体表溃疡(注意体表溃疡灶和其他细菌引起的体表溃烂的区别,诺卡氏菌引起的体表溃疡灶内往往有脓包)

4.不良的用药习惯导致鱼体表的粘液变化,特别是对无鳞鱼而言,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杀虫剂的使用,会导致鱼体脱黏,降低了鱼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从而给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提供了机会。

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养殖密度过大,鱼群过于拥挤带来的胁迫;养殖水质与底质的持续不良使鱼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况;连续低温,暴雨带来的水质不稳定,鱼类产生过大的应激反应等。这些都是疾病爆发的诱因。

防控措施:

图1示黄颡鱼烂身

因此,要预防溃疡病,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避免过高密度的养殖;避免体表损伤的形成;为养殖鱼类提供营养均衡的饵料,缓解饵料当中外部毒素对机体的影响。

1.选择适合自己的放养密度和养殖模式:

近些年,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长三角和珠三角,随着塘租的逐年攀升,养殖密度不断在加大。珠三角黄颡鱼的放苗密度已经到3-5万尾/亩,相当于在养殖池塘底部,每平米就有50-70尾黄颡鱼!而生鱼的产量平均也到了斤的亩产,在顺德个别区域已经到了斤/亩的养殖产量。如此高的养殖密度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造成养殖池塘水质与底质的长期不良。过高的养殖密度是造成池塘水质和底质处于不良状态的根本原因。高密度养殖必将带来单位养殖水体投饵量大,残饵,粪便等排泄物以及鱼类的代谢产物的量严重超出养殖水体的净化能力,从而在养殖环境中不断积累,带来整个养殖水质与底质环境的恶化,导致鱼的生理机能受到影响,对于病原微生物的防御机制受损,成为疾病爆发的重要诱因。特别是投喂冰鲜,对水质的影响更大。如果养殖池塘的水源条件,水质与底质的管控水平跟不上,则养殖过程中爆发溃疡,烂身等疑难病的风险就会大很多。

图2.示一生鱼养殖池塘水质浑浊

图3一黄颡鱼养殖塘水体亚硝酸盐,氨氮严重超标,结块,亚硝酸盐严重超标极易导致黄颡鱼的急性中毒

因此,在养殖模式和养殖密度的选择时,需要根据自身的技术及管理水平,养殖池塘的条件状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养殖模式。切忌盲目跟风,放大养殖风险。

(2)过高的养殖密度造成鱼群之间的拥挤,使养殖鱼类长期处于高密度应激胁迫的状态,导致养殖鱼类的代谢和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发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避免体表损伤的形成:

主要注意2点:一是养殖过程中主要是要注意在拉网,捕捞,转塘等操作前一定要使用等抗应激产品进行抗应激处理,最大限度地避免鱼体的机械损伤;二是寄生虫的预防,建议定期使用中草药类的产品进行内服,预防驱虫,避免寄生虫的寄生带来的机械损伤。

3.体质及免疫力的维护:

定期使用等增强体质的产品。

4.消化道的保健:

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侵染途径,避免“病从口入”,特别是对于加州鲈等部分养殖阶段以冰鲜为饵料的养殖鱼类而言,饵料往往成为感染水生动物的病原微生物的载体。近年使用鲈鱼饲料投喂的养殖池塘,发病率明显降低,用饲料代替冰鲜,增加养殖成功率。

5.坚持好的养殖管理习惯,及时发现问题,在饵料投喂的时候,鱼吃料的时候是最好的观察时机,一旦发现养殖池塘内有个别鱼出现体表溃疡的状况,需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以免等到病情严重了才处理,延误治疗时机。一旦到了晚期,大规模爆发,鱼类已经不吃料时,只能通过泼洒给药,药物吸收困难,很难进行有效治疗,最后往往只能将存塘鱼贱卖。

处理建议:

由于出现溃疡的鱼类很多时候都伴有腹水,肠炎,肝胆病,细菌性败血症等问题,在处理溃疡的时候,不能孤立地看待溃疡的问题,需要整体考虑。体表溃疡灶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

因此,在治疗的时候也不能心急,体表溃疡的愈合需要依赖于鱼的体质及免疫力。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在处理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时,更需要注意鱼的体质的修复,才能让鱼更快地康复。

处理建议步骤如下:

1.停料1-2天,同时进行净水解毒抗应激处理。

发病的池塘,通常都伴有水质不良,亚硝酸盐严重超标的情况,鱼类消化系统不能保持机体健康状态时的消化能力,这个时候减料或停料,能够减轻养殖鱼类机体的代谢压力,促进动物体质的恢复和疾病的痊愈,同时还可以减少鱼类排泄对养殖水体的压力,有利于不良水质的处理。

针对养殖水体水质指标超标的问题,进行水质的调节,缓解不良水质对鱼体的胁迫。对于已经采用刺激性强的消毒剂等刺激性药物的养殖水体而言,需要进行解毒抗应激处理,修复体表粘液,减轻鱼的应激反应。

治疗的同时需要保证池塘溶氧的充足,为鱼儿创造舒适的环境,更有利于鱼类体质的恢复。如果养殖水体增氧设备不足或者天气状况不好时容易出现夜间溶氧不足的情况,可以在补充加强型底加氧,以保证养殖水体溶氧。

2.使用温和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由于鱼体表溃疡灶的存在,细菌的继发感染是无法避免的。为了促进伤口的愈合,必须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在消毒剂的选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消毒剂(如强氯精等),不仅会导致无鳞鱼的脱黏,鱼体虚弱的体质加上消毒剂的刺激可能导致死亡量骤然上升。过硫酸氢钾,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消毒剂。水温低的季节需要搭配抑制真菌的产品使用,以抑制溃疡灶霉菌的滋生。视情况消毒1-2次。

消毒之后使用乳酸菌等有益菌,以形成池塘生态系统的有益菌的优势,对池塘生态系统中的有害菌形成抑制,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

3.减料投喂,同时进行药饵内服。

一般需要将投喂量控制到正常投喂量的1/2—1/3,同时内服药饵,内服的时候需要考虑发病的鱼体内的并发症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产品。

建议选择对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和三黄散等清热解毒,促进机体组织再生的中草药,如果体内并发细菌性败血症,还可以搭配配合使用,有利于机体的止血凉血;体内并发肝胆病可以搭配;同时建议搭配等免疫多糖进行拌饵投喂,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药饵的制作必须使用粘合剂,避免药物在水中的溶失。一般需要连续内服药饵5-7天。

小结

溃疡、烂身病的发生,与其说是一个“病”,更确切地说,只是一个症状。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条件下,引发养殖鱼类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日趋复杂,仅仅从一两个维度去分析,很可能导致对疾病的诊断出现误差,从而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在疾病的发生机制中,溃疡灶部位的病原微生物继发感染更多地来说只是表象,或者说只是对溃疡病灶部位疾病的进展起了推波助澜作用。“溃疡”的出现在更多的时候是养殖管理,养殖水质与底质问题,不良天气状况等诸多因素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当我们在追逐高产量的同时,对于疾病爆发的诱因往往认识得并不充分,一旦溃疡,烂身等疾病发生,我们往往从病原入手进行治疗,在基层又缺乏有效的病原分离和药敏手段,一定程度上带来治疗的盲目性,导致病原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不断降低。治疗的效果也越来越差,原药粉,禁用药的身影屡禁不止。药残问题时有报道,导致水产品的塘头价受影响,也在损害整个行业每个人的利益。溃疡,烂身病的避免更需要适合基层,可操作性强的防控措施和防控理念。

在溃疡病防控的时候需要对上述因素进行回顾和深入分析才能找到疾病的“始发点”,进行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wfh.com/jbpj/119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