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柑橘溃疡病危害症状
叶片、新梢及果实都能发病。柑橘溃疡病发生严重时引起落叶、落果,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枯死,直接影响柑橘的产量和品质。
1、叶片染病症状:叶片染病时先在叶背出现针头大小的油渍状斑点,逐渐扩大,同时叶片正、背两面均逐渐隆起成近圆形、淡褐色病斑,不久表皮破裂,木栓化,中央灰白色凹陷,有细小的轮纹,周围有油渍状晕圈,严重时病叶枯落。
2、枝梢染病症状:新梢受害以夏梢最多,先出现油渍状小圆点,扩大后变灰褐色,木栓化,略隆起,中心有裂口,严重时引起叶片脱落,甚至枝梢枯死。
3、果实染病症状:果实受害症状与枝、叶相似,但病斑较大且只限于在果皮上,隆起显著,果实木栓化,有放射状裂口,病果易脱落,品质下降。
二、柑桔溃疡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基于柑橘溃疡病是杆状细菌引起的病状。一般分为两种传播途径:
1、近距离传播:病原细菌会凭借着风、雨、昆虫以及枝叶交接处从柑橘树的伤口、气孔和皮孔等处浸入而短距离传播。
2、远距离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是杆状细菌借助苗木、树枝及柑橘果实实施传播的。夏、秋梢发病重,春梢较轻。刚抽发的嫩梢叶和刚形成的幼果,其气孔还未形成,病菌不能入侵。
三、柑橘溃疡病发病的主要因素
1、寄主植物因素
品种植株抗病性:栽培柑橘的种类不同、品种不同,其抵抗柑橘溃疡病的能力差异也很大。其中以甜橙最易感病,而甜橙中又以脐橙更易感病;其次为酸橙类及柚类。
树龄大小:通常幼苗、幼龄树更易感病。这是由于其多在夏季、秋季抽梢,抽梢次数越多,病菌侵入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树龄越大则发病更轻。
柑橘生育期:通常柑橘溃疡病只侵入一定发育阶段的幼嫩组织,而诸如刚抽的嫩梢、嫩叶、谢花后的幼果、老熟组织等则浸染较少甚至不浸染。幼果在落花30d左右开始发病,且果实越大,发病机率越高;至果实大部分转黄时则不再感病。
2、气候因素
通常高温、多雨的夏季为病菌的繁殖与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故在干旱少雨、低温的季节,即使果树处于嫩梢期也不会出现严重病害。柑橘溃疡病自4月上旬至10月下旬均可发生,5月中旬为春梢的发病高峰;6、7、8月为夏梢发病高峰,9、10月份为秋梢的发病高峰,6至7月上旬为果实的发病高峰,需要适时采取防治措施。
3、栽培管理因素
施肥不合理会对柑橘的营养生长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如果偏施氮肥和磷肥,会对病害的发生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增施钾肥及农家肥会减轻发病。如果果园及时摘除夏梢并适当控制秋梢生长,则会柑橘溃疡病发病机率会明显下降。虫害也会对果园产生严重危害,比如潜叶蛾、恶性叶甲、凤蝶等,不仅会增加传播媒介,还会造成大量伤口,导致病菌入侵,加快疫情蔓延。
四、柑桔溃疡病的综合防治要点
了解了溃疡病的发病条件之后,其实防治也就只需要四步:
1、严格检疫,培养无病苗木。
在柑橘各器官的调运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进行检疫,防治病菌的扩散;苗圃最好选在周围1公里左右没有柑橘种植的无病区域;
2、减少果实和叶片的损伤。
①营造防风林,减少果园的风速,这样不管是平时还是刮台风时都可以显著减少病害的发生;②注意防治病虫,减少害虫造成的损伤;
3、适当用药。
每次新梢长叶后,用噻森铜倍、噻唑锌倍、中生菌素倍、春雷霉素倍、氢氧化铜倍、氯溴异氰尿酸倍、乙蒜素倍等连续2-3次进行防治。
4、注意夏、冬清园,并将剪除的病叶、枝和果实集中烧毁。
注意事项藏在病叶、枝、果里面的病菌会在适合的时候,通过雨水、昆虫等途径传播,侵入寄主体内;
病菌会潜伏。溃疡病病菌在冬季会不显症状,外观看起来也比较健康,直到春天才会慢慢显现症状;
溃疡病主要在3月下旬到12月发生,一年有三个高峰期(5月上旬春梢高峰、6月下旬夏梢高峰和9月下旬秋梢高峰);
在25-30℃时,雨量越高越容易染病(特别是暴风雨和台风过后);
而病虫、台风甚至是人员的活动都会增加病菌传播概率,如果这时候树上再有各类伤口,很容易造成病害的加深;
注意栽培管理,谨防氮肥过多、品种混栽、夏梢控制不当等情况加深病害。
注意栽培管理,谨防氮肥过多、品种混栽、夏梢控制不当等情况加深病害。
溃疡病不容小视,一旦发现树木染病,一定要及时烧毁!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
来源:病虫害防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