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李媛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儿童贫血,主要由于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临床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缺铁性贫血主要治疗手段为口服补铁,多于治疗1~2周后血红蛋白逐渐上升,3~4周后血红蛋白值达到正常。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缺铁性贫血使用铁剂治疗都有效,难治性缺铁性贫血是指那些对口服铁剂治疗无效、静脉注射铁剂治疗反应迟缓且贫血改善不完全的病例。这样的病例虽少,处理起来需要对铁代谢和造血机制的全面理解。接下来我们从一个病例谈起,抽丝剥茧分析缺铁性贫血的诊治过程。
▼从一个看似简单的病例分析起
一个19个月大的女孩皮肤苍白、乏力,每天只摄入ml牛奶,几乎不吃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查体全身苍白,身高体重在同龄50~75百分位。血色素7.0g/dL,MCV61fl,红细胞分布宽度21.4%,PLT*/L,铁蛋白5μg/L,血清铁2.1μmol/L,ESR5mm/h,CRP0.1mg/L,缺铁性贫血诊断明确。
患儿没有黑便、血便、呕血等提示消化道出血的证据,而且生长发育良好。接下来处理似乎很简单:建议每天饮牛奶不超过g,补铁6mg/kg/d。
4周后复查血色素7.5g/dL,患儿家长确定她每天只摄入ml牛奶,并且坚持补铁治疗。此时,患儿有必要进一步检查为何铁剂无效了。
▼难治性缺铁性贫血诊断成立吗?诊断标准?
缺铁性贫血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幼儿发病经常与过量牛奶摄入有关。以牛奶为主的饮食可以提供足够的热量,因此儿童生长发育不受限,但是牛奶造成强饱腹感,从而使孩子摄入固体食物减少。
本例中,医生建议患儿每日摄入牛奶最多-ml,并且每日补铁3-6mg/kg。如果治疗有效,3天后就可以看到网织红细胞增多,2-4周内血色素升高1g/dL,3个月补足铁储备。
确认依从性良好的条件下,如果治疗后患儿病情没有出现相应的改善,首先考虑给药方式。如果铁剂与牛奶同服,牛奶中的钙会结合铁抑制吸收。铁剂最好与富含维生素C的视物同食促进吸收。
若给药方式正确,而贫血仍无改善,则需要除外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系统丢失,寻找吸收不良和慢性炎症的证据。
本例中,患儿没有出血症状,炎症指标不高。指向一个罕见的诊断——铁剂难治性缺铁性贫血(Iron-refractoryirondeficiencyanemia,IRID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点是口服补铁无效的缺铁性贫血,静脉补铁部分有效。IRIDA是TMPRSS6基因突变导致的,TMPRSS6蛋白缺乏会导致铁调素合成过多,抑制铁吸收,减少巨噬细胞释放铁。IRIDA的特点是先天性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转铁蛋白饱和度低,铁吸收摄取异常,生长发育多正常,偶然发现贫血。
▼难治性贫血需要考虑哪些消化道疾病?
本例患儿唯一的消化道症状是便秘,这可能是铁剂治疗的不良反应。
导致缺铁性贫血的消化系统病因很多,Meckel憩室是最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是导致幼儿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消化性溃疡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或NSAIDs药物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会改变胃液成分,影响铁吸收。血管畸形、息肉、乳糜泻、炎症性肠病也是重要的考虑。另外还有一些罕见病因:自身免疫肠病、转运体缺陷、囊性纤维化。
本例患儿抗组织谷氨酰胺转氨酶抗体anti-tTG(-),IgA0g/L,IgG1.34g/L。因此需要除外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有哪些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可以解释免疫球蛋白降低?
患儿病史、家族史和体征没有提示原发性免疫缺陷的证据,患儿B细胞数量和功能均正常。患儿白蛋白和总蛋白均正常,故除外因丢失蛋白导致免疫球蛋白降低。婴儿一过性低丙球蛋白血症表现为上、下呼吸道感染和过敏。本例患儿确实有哮喘和变应性皮炎病史,但是需要待免疫球蛋白恢复正常后才能得出这一除外性诊断。
选择性IgA缺乏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而且多伴有乳糜泻、炎症性肠病,哮喘发生率更高。但是4岁以下婴幼儿可能出现的一过性IgA降低,故不能诊断。
筛查免疫缺陷病期间,患儿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症状:牙龈出血。追问饮食习惯发现,患儿的食物只有烤奶酪、披萨、玉米、花生酱三明治、烙饼、意大利面、热狗、鱼排和酸奶。患儿严重挑食,不吃水果和蔬菜。进一步检测血清维生素C5μmol/L(正常为24μmol/L)。
患儿由此可以诊断为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是持续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之一。开始维生素Cmgtid治疗1周后,减为mgqd,并且在饮食中添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8周后维生素C水平恢复正常,而血色素显著提升至10.2g/dL后不再升高,血清铁5μmol/L、铁蛋白6.8μg/L仍低于正常。同时,患儿下肢伸侧还出现了痛性结节,符合结节性红斑。
▼结节性红斑的鉴别诊断
结节性红斑是指高于皮面红色痛性结节,多见于小腿。大约一半的病例为特发性,其他病因包括A组链球菌感染、结核、结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口部避孕药、炎症性肠病、白塞氏病、乳糜泻等。
乳糜泻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消化道疾病,导致小肠绒毛破坏。乳糜泻多见于先天不耐受麸质的人群,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泻、呕吐、便秘,伴有多种营养素缺乏,例如铁、锌、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D。
患儿复查血清学检查,抗组织谷氨酰胺转氨酶抗体anti-tTG(+),IgA恢复正常,维生素D68nmol/L稍低,其余叶酸、锌、维生素B12均正常。患儿第一次anti-tTG(-)可能的原因是IgA降低导致假阴性。肠镜和十二指肠活检明确乳糜泻诊断,病理见肠绒毛萎缩,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因此患儿开始无麸质饮食。之后患儿血色素恢复正常,血清学检查恢复正常。
综上,患儿缺铁性贫血病因为坏血病和乳糜泻,一过性IgA降低符合婴儿一过性低丙球蛋白血症。
资料来源
ConwayM,MarconP,MeinertP,etal.AToddlerWithTreatment-ResistantIronDeficiencyAnemia[J].Pediatrics,,(1).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医信共同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邮箱:yxfepd
easyhin.